【消委會】24小時保濕可能嗎?教你學睇保濕產品標籤
消委會進行保濕面霜調查,發現貴價產品並不代表效果最好。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保濕產品,何時使用也大有學問。消委會就有以下小貼士:
24 小時保濕可能嗎?
部分樣本聲稱產品具有24小時保濕效能,相信旨在說明其保濕效果可以長時間維持。不過,以往有海外的試驗發現面霜的保濕效能並不能有效維持24小時。此外,一天24小時內一般人都會洗澡洗臉,不會只塗抹一次面霜來維持一整天,故此單憑這個聲稱作購買選擇並不實際。
甚麼時候是保濕最佳時機?
每日洗面後是最理想的時間,趁皮膚表面仍然濕潤,用毛巾輕力抹乾皮膚,隨即塗抹護膚品。一般而言,每日護理皮膚2次應該足夠。皮膚特別乾燥的日子或位置可以按需要多塗數次保濕霜。
為甚麼皮膚會不斷流失水分?塗抹保濕霜能否改善 ?
天氣乾燥或長期處於冷氣環境,會加快水分流失的速度。年齡增長亦是導致皮膚乾燥。如果皮膚乾燥問題是天氣寒冷和乾燥環境所引致,只要選用適當的保濕護膚品便可改善。不過,如果是肌膚老化或長期曝曬所致,使用護膚品一般只可以延緩或減輕問題。
除了保濕產品,還有什麼方法改善皮膚?
選用適溫清水、較溫和的潔面用品亦是好辦法。外出時使用防曬產品可防止皮膚提早老化。飲食習慣、充足的休息、每日飲用充足的水,亦有助保持皮膚滋潤有光澤。
經常飲酒可能會令皮膚溫度提高,使皮膚微血管擴張,水分流失更快。過度曝曬、寒冷和極端的天氣都會令皮膚顯得粗糙、暗淡無光澤,甚至形成脫皮碎屑,嚴重時會感到皮膚痕癢。習慣使用強烈的潔面用品、過度清潔,或使用太熱的水清潔,亦會削弱皮膚保護層。
為甚麼使用某些面霜後,皮膚表面會搓出碎屑?
不少護膚品都添加了高分子聚合物,例如玻尿酸、水解膠原蛋白(hydrolyzed collagen)、carbopol、carbomer、acrylates/C10-30 alkyl acrylatecrosspolymer等,這些物質不易被皮膚吸收,會在皮膚表面形成薄膜,如使用多種護膚品和化妝品,便容易搓出細小碎屑。
由於高分子聚合物薄膜有機會阻礙皮膚吸收護膚品的成分,建議這類產品用於最後。
標榜「經皮膚科醫生測試或認可 」、「 不堵塞毛孔 」、「 不含parabens」等產品是否較可靠?
即使護膚品標有「dermatologist-tested(經皮膚科醫生測試或認可)」、「hypoallergenic(不致敏)」仍可能含有可致敏成分。基於目前國際間未有就該些聲稱定下統一的定義,故此消委會不建議消費者憑這些聲稱作決定。至於聲稱「paraben free(不含對羥基苯甲酸酯)」的護膚品,亦不代表產品不含其他防腐劑。
使用部分保濕面霜後有輕微刺痛感覺,是否正常?
陳厚毅醫生表示,不少人使用保濕護膚品初期,有機會在塗抹產品時出現輕微刺痛,可能是皮膚底層組織比較乾燥,或已有微細不明顯的損傷,故此出現此反應。如有這種情況,應繼續使用護膚品,輕微刺痛感覺應在數天內逐漸消退。相反,如果發現痛楚加劇,出現皮膚灼熱,則可能對該護膚品呈敏感反應,建議停用。
留意面霜的成分列表或可粗略估計保濕效能
甘油是對角質層保濕具良好效能的保濕劑(humectants),在供改善乾燥問題的護膚品中使用濃度最高可達25%,其特性為吸收水分,將水分保留在角質層。
高濃度酒精具有殺菌作用,乳霜產品中使用酒精,可改善用後感覺黏膩的問題。而作為溶劑,酒精會幫助某些成分溶入產品中或有助滲入皮膚表面。不過,皮膚長時間接觸高濃度的酒精或變性酒精(alcohol 或 alcohol denat.)可能會令皮膚變得乾燥。
矽氧烷化合物環戊矽氧烷(cyclopentasiloxane,簡稱D5)是揮發性矽油,用於護膚品上可令產品易推展,好塗抹,用後觸感柔滑清爽。這種矽氧烷化合物一般可在皮膚表面形成一層保護層,減低水分經皮膚表面揮發而流失。香港專業教育學院應用科學系講師周卓峰表示,乾性膚質者的肌膚本身缺水,未必能靠D5有效改善皮膚角質層的水分含量。
首10個月逾200宗護膚品投訴
消委會今年首十個月共收到242宗護膚用品投訴,比去年同期升七成,其中價格爭拗、取消交易、延誤退款為40宗,品質不佳55宗,網購延誤送貨37宗,懷疑假貨及過期產品51宗。總幹事黃鳳嫺指,《消費品安全條例》並未清晰規定化妝品及護膚品須列明成分,她建議政府應檢視條例,加強對產品成分標示的監管。她續說,產品以「經皮膚科醫生測試或認可」或「24小時保濕效果」作賣點,只為宣傳效果以招徠生意,市民選取護膚品時,應多留意成分列表。
1. 良好的保濕面霜,具備保濕劑、柔軟劑(emollients)和密封保濕劑(occlusive agents)等元素。
2. 慎選成分列表含引致皮膚敏感和刺激反應的香料(fragrance allergens)、防腐劑和酒精,包括低濃度甲醛(formaldehyde)和可釋出甲醛(formaldehyde-releasing);甲基異噻唑啉酮(methylisothiazolinone,簡稱MIT)、碘丙炔醇丁基氨甲酸酯(lodopropynyl butylcarbamate,簡稱IP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