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慶路公屋】倉地龍頭避過收地 扎根40載非原居民被迫遷
有「橫洲翻版」之稱的屯門新慶路公屋項目,由8,000個單位縮至1,500個,但政府於9月底強調,計劃的研究工作尚未完成,「單位數字仍有待敲定,預計發展建議在現有十年計劃後方可完成」。
雖然項目短時間未能上馬,但在收地範圍內扎根多年的非居民仍面臨被迫遷的命運;相反,有原居民持有的土地,包括一幅曾申請興建丁屋被拒的丟空地皮,以及另一幅正營運倉地投資公司的棕地,卻恰好避過收地劃界。規劃署及房屋署代表今日(1日)在區議會上表示,不清楚兩幅土地避過收地的原因。
「我間公屋都畀返政府,搬返落來呢度住,我又唔係攞政府錢。」潘女士自七十年代起居於屯門藍地的村落,嫁作人妻後在新慶路附近租屋住,及後獲分配公屋,卻始終不能適應城市生活,1997年決定回歸鄉村,斥資數十萬買下新慶村旁一幅約4,000呎的土地,築起家園。她自嘲說:「鄉下人鍾意鄉下地方。」但其住所位於新慶路公屋項目範圍內,將被政府收地起屋,她對此表現得甚為氣憤。
我哋唔係攞來炒,自住,你收咗,我哋幾仔乸點住呀?各散東西,拆散晒!
居民批收地劃界有偏頗並不公平
翻查政府文件,原計劃的新慶路公屋項目佔地8.7公頃,但貼近原居村落「新慶村」的一段收地範圍,劃界凹凸不平,有兩處特別凹了下去,這兩幅土地有避過收地的嫌疑,其中一幅(A地皮)與潘女士的住所僅一屋之隔。她指若收地真的向原居民傾斜,那樣並不公平,形容是「大細超」。
記者上周三(26日)到訪所見,A地皮現時空置,被鐵絲網圍封,長滿雜草。規劃署資料顯示,該地段曾在2010年9月申請興建三幢村屋,但被城規會以「擬建的三幢小型屋宇均有多於50%的覆蓋範圍位於『鄉村範圍』和『鄉村式發展』地帶外,也沒有涉及特殊情況,足以支持批予許可」為由拒絕。
A地皮及後一拆為四,除了一幅土地繼續由地主麥順發、梁葵嬋持有外,其餘三幅在2012年3月分別出售予鄭志堅、蕭吉興及蕭錦強。兩名蕭姓新地主同住,報稱住址正在新慶村內,該村為蕭姓;而鄭姓新地主的報稱地址則在屯門稔灣村,該村原居民為鄭姓,故三人均應是原居民。
倉地「龍頭大佬」未被收地 地主為原居民
至於另一幅避過收地的B地皮,查冊所見,現時地主為協權有限公司(UNION KIND LIMITED),公司唯一董事是蕭照財,亦是新慶村的原居民。
記者上周三登門造訪,發現上址用作寫字樓,由有明發展有限公司經營,地下停泊近十架包括寶馬、AUDI等的名車,旁有一個流水風水池。據悉,該公司從事物業買賣,職員透露是「買地返來,幫人申請改做倉」,可謂倉地「龍頭大佬」。但該職員稱,公司經營者正是地主,但強調並非姓蕭,附近倉地亦非由他們代理或出租。而查冊所得,有明發展有限公司的董事為KWOK WAI MING。
既然A地皮不可興建村屋,現時正空置,亦屬於「住宅(戊類)」用地,何以政府不一併收回興建公屋?而B地皮現用作辦公室及車場,與收地範圍內不少倉地一樣,何以又可避過收地?
新慶村居民代表黃楚文估計,該兩幅土地較為接近原居民村落,繞過它們是避免與公屋項目太貼近。黃強調,村民及區議員反對公屋項目是基於當局未有提出完善的交通配套,批評政府「插針式建屋」無視居住環境太迫的問題。他又稱,新慶路附近的非原居民與新慶村內的原居民,一向相處融洽。
區議員質疑劃界是否「摸底」決定
工黨屯門區議員譚駿賢表示,翻查區議會記錄,新慶路公屋項目的收地問題可看成是政府與地主在賠償方案得不到共識。對於兩幅原居地避過收地,他認為要比較收地範圍內外的原居民持有土地情況,但由於政府早前承認曾五次向鄉事派及地區人士「摸底」,包括當區區議員及鄉事代表陶錫源,質疑「會唔會喺討論邊啲地係劃得、唔劃得嘅時候,喺『摸底』嘅情況下都已經傾好?」
他又稱,保留區內工業亦是討論的焦點,但據其親身觀察,收地範圍內多是車場、貨倉、寫字樓,認為政府需清楚交代避過收地的兩幅土地現時及將來的土地用途,亦要解釋劃界的原因,有關地主是否與原居民有利益關係等。
譚駿賢、楊智恒等區議員要求政府於今日的區議會上交代項目詳情。會上,譚就兩幅土地避開收地向規劃署及房屋署代表查詢,獲回覆不清楚固中原因。房署總規劃師方德韶承認,當局2014年將項目提交區議會時,「準備得倉卒」, 現時正由土木工程拓展署研究可行發展方案,但強調規劃仍未成熟,未能交代發展詳情及時間表。
政府2014年時曾提議,在屯門新慶路興建8,000個公屋單位,五次「摸底」後卻遭屯門區議會反對,城規會及後批准範圍內兩個地產商豪宅項目,建屋計劃的大片被分割得七零八落。政府一度稱建屋數量不變,但及後又回應指要重新研究,目前仍正在研究,包括向西面延伸建屋範圍,以及增加地積比率等方法,稱兩部份可分別興建1,700及5,600個公屋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