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三問路政署署長劉家強
《香港01》連日報道港珠澳大橋工傷、物料和水質問題。雖然政府一直不回應記者查詢,亦不肯提供數據(長達兩個月),但署方就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填海及口岸設施工程的追加撥款申請一事,這兩天在立法會財務委員會被議員連番質詢,不得不作出回應。鑑於運房局副局長邱誠武和路政署署長劉家強,均在會議上提出「有傳媒報道不全面」的質疑,現逐一討論。
香港口岸的數字,並非如傳媒所說(六死),身亡的意外是三宗,之前文件也有提及。受傷的情況也較報道中少。
根據路政署網站,港珠澳大橋工程並非只有「香港口岸」,還包括「香港接線」,「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共三個工程,而根據勞工處記錄,大橋工程截止本年1月20日,共錄得6死129傷。
(停工)因為涉及不同工序,不同位置,所以對整個口岸工程的影響,並非如傳媒報道,加起來四百幾天停工。(梁耀忠議員: 有抑或無?直接或間接影響工程進度?)我們認為是沒有,所以延誤因素並不包括在內。
勞工處就出事的工序共發出439天停工令,如果單計「香港口岸」工程,2012年人工島大鋼筒填海工作平台倒塌,1死14傷,令鋼板樁工序被勒令停工85天,即將近3個月。不打樁、不圍起鋼板,如何填海?根據路政署之前的書面回覆,指「未必對整體工程的進度有太大影響」,因為承建商「優化工序」,並重新安排及加快其他關鍵工序。
不過,為何這些「優化工序」又不能解決「物料供應不穩」、「勞工短缺」、「環保限制」等官方延誤原因?工序被停工達439天,應為工程不能預計的因素,而這些不能預計的因素卻毫不影響進度?
以上問題,亦是死者家屬的疑問。(詳見相關文章)
根據漁農署調查報告,施工期間3年,即2012至2014年,海豚數目平穩地維持在61至62條。
署長劉家強指的「61至62條」中華白海豚,是香港整體數字,並非針對港珠澳大橋工程範圍。根據漁護署2014-15年度的《香港海洋哺乳類動物監察報告》,2014年大嶼山東北及西北水域的海豚數目,是過去13年以來最低,東北水域的海豚更由2012年至2014年下跌75%,只剩下一條。
報告亦清楚列明,整個大嶼山三個水域的海豚數目均明顯下降,海豚的棲息地數目亦顯著減少,並清楚指出這可能與港珠澳大橋工程有關。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發言人洪家耀說, 希望政府不要轉移視線:「如果真是無問題,就不會經常到達「極限水平」,(環境監測)數字是無花無假,希望政府可以正視。」(環境監測數據超「極限水平」,詳情可參考相關文章。)
記者採訪手記
政府指「有傳媒報道不全面」,但其實在政府不全面公開資訊下,調查工作舉步維艱。就港珠澳大橋工程的環境監測數據,記者在去年12月4日已經入紙向路政署查詢,至今未獲回覆,於是要請教專業人士,再於路政署網站搜集由2012年起的原始數據,即是每一個監測站的每月報告(至少有75份、幾百頁報告),然後整合統計,才找到4年間水質污染超「極限水平」707次,中華白海豚數量連續5季跌破「極限水平」 。
至今未提供環境監測數據
不過路政署仍未回覆,為何污染超過「極限水平」不停工?為何每次承建商聘用的顧問公司均指污染和工程無關?負責把關的環保署又因何接納報告?(直至立法會質詢時才能聽到答案。)
工傷數字3星期後回覆
追問工傷數字,亦是長期抗戰。記者在去年10月29日分別入紙問路政署和勞工處,有關港珠澳大橋工程的工業意外詳情以及意外率。在不斷追問下,勞工處三個星期後(11月20日)才回覆工傷和停工令數字,但對於被停工的工序卻並未提供資料。
工人意外率3個月後回覆
至於工人意外率,路政署最初指由勞工處答,勞工處說沒配備相關數據,連番追問下,最終路政署在本年1月22日,即三個月後,才書面回覆透露香港口岸人工島的意外率,而港珠澳大橋其餘兩個工程(香港接線及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至今仍未提供相關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