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深建築師慨嘆劏盤成主流 批發展商「豪宅公屋化」賺到盡
撰文:香港01記者
出版:更新:
香港樓價高企、置業艱難,發展商近年推出愈來愈多劏盤,屢屢出現「奇則」。較早前,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第二份土地房屋政策研究報告,預測本港未來4年,每年平均私人住宅落成量約1.8萬個單位,較過去10年高約六成,但樓面面積只升三成,意味港人將愈住愈細。
香港建築師學會本地事務部副主席解端泰,於港台節目《香港家書》感嘆劏盤成為主流,人均居住空間愈來愈細,批評發展商將貨就價「賺到盡」。
解端泰表示,近年發展商相繼推出的新盤,「劏房式」單位成為主流,實用性和質素屢創新低,感嘆香港人均居住空間愈來愈細,樓盤圖則愈劃愈差。他認為,香港其實不缺土地,而「土地短缺」是個偽命題,現時的住屋困局,都是源於樓價太高,令港人無法負擔。
批發展商「賺到盡」
解端泰指,地產商定價時從「大數」出發計算,先考慮買家能夠負擔多少錢,在減除利潤及建築成本後,才將貨就價,決定樓盤單位呎寸,實行「賺到盡」。他續指,在建築成本高昂的情況下,單位難免縮水,出現豪宅公屋化的結果,令劣質單位充斥市場。
難道我們的所謂創意,都像附了魔般被行使在那些不人道的節點之上?
他認為,要解決問題必需從經濟角度入手,建議政府協助發展商降低建築成本,令樓價有下調,以及簡化建築起樓的審批程序,以免業界因工期失準而超支。他亦提到,建築工人短缺是推高工資、建造成本的原因之一,政府應考慮引入外勞。
學會(建築師學會)的前輩們共同努力了六十年,怎麼今天香港的人均居住空間,竟然會落得愈住愈細;樓盤的圖則,會愈劃愈差?香港是否真的病了?
香港其實不是缺少土地,我一直認為「土地短缺」是個偽命題。反而,香港當下的住屋困局,都是因樓價太高而起,是負擔能力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