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大發現防控蚊油可危害海洋生物 吐露港水域超出安全值

撰文:袁澍
出版:更新:

步入夏季,蚊蟲滋生,疾病通過蚊蟲傳播風險也增高。香港政府定期在樹洞、池塘、沼澤地和建築工地噴灑蚊油,殺滅蚊子幼蟲預防蚊患。不過,港大研究發現,政府使用的防控蚊油會隨着降雨和地表徑流流入沿海海域,或會污染海洋環境,危害海洋生態。
研究指出,本港沿海海水中普遍檢測到高水平的蚊油,其中九個站點(即60%)海水中的蚊油濃度對海洋生物會產生中度至高度的生態風險,吐露港水域有4個採樣點的蚊油水平超過安全值,值得關注。

博士生楊韻怡正在收集香港仔水域的海水。(受訪者提供)

港大生物科學學院和太古海洋科學研究所梁美儀教授的研究團隊,最近於國際學術期刊Marine Pollution Bulletin中發表全球首個對蚊油毒性和生態風險的綜合評估。團隊從政府供應商處購買的蚊油,發現其成分類似石油,為脂肪烴混合物。石油可以令海洋生物窒息和產生毒性反應,導致魚類和鳥類死亡。

團隊引食環署資料指, 2016年食環署耗用了13.14萬升蚊油。在梁教授的指導下,港大博士生楊韻怡於2016年和2017年,在本港沿海水域的15個站點,採集海水樣本分析蚊油的成分和水平,並利用實驗室毒性測試的5個海洋代表性物種,測試蚊油的毒性。

吐露港3個站點水中蚊油濃度纏裹安全值兩倍

研究小組根據分析所得的毒性結果,用以計算危害商數(HQ = 海水中蚊油濃度 / 0.29 mg/L蚊油無效應濃度),當HQ大於1,表示海水中的蚊油濃度對海洋生物存在潛在的生態風險,抑制其生長、導致發育異常或死亡等。

在15個水樣採集站點中,危害商數大於1的站點有9個,其中4個站點數值更大於2(高度風險),水中蚊油濃度超過安全值的兩倍,包括吐露港的3個站點,分別是吐露港外部的鳳凰笏、吐露港內的三門仔和鹽田仔;以及香港島南部水域的赤柱灣。危害商數大於1(中度風險)的站點包括吐露水域的西徑,以及數碼港、香港仔、西貢和屯門。

水樣採集站點(A1:西徑;A2:鳳凰笏;A3:三門仔;A4:鹽田仔;A5:榕樹澳;A6:深 水角;A7:數碼港;A8:香港仔;A9:赤柱灣;A10:觀塘;A11:荔枝角;A12:元朗; A13:西貢;A14:屯門;A15:荃灣)。紅色圓點顯示該站點的危害商數(HQ)超過 1,而藍色 圓點顯示該站點的 HQ 小於 1。(受訪者提供)

梁美儀認爲,吐露港是半封閉的水體,水流相對較慢且水體交換率較低,導致蚊油在吐露港及赤門海峽水域積聚。吐露水域有4個的蚊油水平超過安全值,其潛在的生態風險不容忽視。在蚊油風險為中度到高度的沿海環境中,海洋藻類的生長可能會受到抑制,而魚類和甲殼類動物等海洋生物的幼蟲或幼體可能會遭受亞致死的毒性效應,從而可能影響其生長、繁殖和生存。

研究中所使用的五種海洋測試生物:(A)微藻,(C)鹽水蝦,(D)橈足類動物 和(E)青鱂魚。(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