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獎|得獎名單出爐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得主研發光遺傳學

撰文:黃詠榆
出版:更新:

邵逸夫獎基金會今日(21日)公布2020年度得獎名單,今屆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平均分給三人,分別是英國牛津大學韋恩弗萊特生理學講座教授格羅米森伯克、德國柏林洪堡大學神經科學赫蒂講座教授彼得黑格曼,和德國維爾茨堡大學分子植物生理學教授格奧爾格內格爾奪得,以表彰他們研發出的光遺傳學。

生‍命‍科‍學‍與‍醫‍學獎平均分給格羅米森伯克(Gero Miesenbock)、彼得黑格曼(Peter Hegemann)和格奧爾格內格爾(Georg Nagel),他們研發出光遺傳學,徹底改革了神經科學發展,可追蹤和控制實驗動物的神經網絡。

天文學獎得主羅傑布蘭福德 (Roger D Blandford),以表彰他對理論天體物理學的根本性貢獻,特別是在活躍星系核的基本理解、相對論性噴流的形成和準直、黑洞的能量提取機制和激波中的粒子加速及其相關的輻射機制。

邵逸夫獎理事會理事、中大生物醫學講座教授陳偉儀指,光遺傳學對醫學方面有莫大益彰。(黃寶瑩攝)

邵逸夫獎理事會理事、中大生物醫學講座教授陳偉儀解釋,雖現階段仍是在動物間實驗,但直言光遺傳學對神經科學相當有用,技術以光調節個別細胞活動,當中更不涉任何侵入程序。他舉例,在2010年一個實驗,將技術應用於因神經受損而癱瘓的老鼠,老鼠其後可重新行走。

他指,將技術應用於人身上絕對可行,簡述程序如由病人身上取出特定細胞,並轉化為神經元,再於神經元植入光敏蛋白,最後放回人體中,如同「放個開關掣入腦到」,再以不同光度去控制,「正離子令佢(細胞)活躍,負離子令佢哋不活躍。」

不過,其坦言技術目前亦有所限制,如未完全掌握到光度與細胞的活躍程度關係,但其預料在未來5至10年可臨床應用。陳強調,技術有助醫治一般情緒病、中樞系統相關病,對醫學方面有莫大益彰。

數學科學獎由二人平分

至於數學科學獎則平均頒予亞歷山大貝林森(Alexander Beilinsom)和大衛卡茲丹(David Kazhdan),以表彰他們對表示論,以及許多其他數學領域的重大影響。

頒獎禮延至2021年進行

邵逸夫獎基理事會主席暨評審會副主席楊綱凱教授致辭時指,「邵逸夫獎」每年頒發一次,設有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三個組別,每項獎金120萬美元,以表彰成就超卓的科學家。不過,受疫情影響,今屆頒獎禮將會延至2021年進行,亦為歷屆首次。

邵逸夫獎基理事會主席暨評審會副主席楊綱凱教授(左二)指,受疫情影響,今屆頒獎禮將會延至2021年進行。(黃寶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