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逸夫獎】生命科學得獎者研發「DNA鉸剪」技術 奠定基因編輯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2019年邵逸夫獎結果今日(21日)出爐,當中生命科學與醫學組別獎項,由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生院教授瑪麗亞傑辛(Maria Jasin)奪得。傑辛於1994年研發一項被比喻為「DNA鉸剪」的技術,能使在基因組製造精確的「雙鏈斷裂」。
中大生物醫學學院院長陳偉儀指出,相關技術現時常用於基因編輯,可應用範疇包括基因治療、遺傳病治療、血癌等等。雖然傑辛的技術理論上能適用於任何細胞,但陳偉儀強調,目前學術界的共識是不能將相關技術應用於生殖細胞或胚胎,「道德上不能接受。」

2019年邵逸夫獎結果今日(21日)出爐。(鄺曉斌攝)

根據邵逸夫獎基金會資料,傑辛於1994年,成功在老鼠的基因組中製造「雙鏈斷裂」。傑辛利用「雙鏈DNA」斷裂,刺激同源重組(homologous recombination)及插入「DNA裂解酶(DNA cleaving enzyme)」來進行精確斷裂。

邵逸夫獎理事會理事、中大生物醫學學院院長陳偉儀解釋,傑辛研發的技術就像一把「DNA鉸剪」,可在基因組特定的地方抽取「壞基因」,轉換成「好基因」然後重新置入。陳偉儀表示,相關技術為現時進行基因編輯(Genome Editing)的主要方法,可應用於基因治療、遺傳病治療、血癌治療等範疇。

陳偉儀同時強調,傑辛當年進行的研究並非基因編輯,而是目前的基因編輯採用了相關技術。

深圳南方科技大學前副教授賀建奎去年透過基因編輯,令一對新生雙胞胎對愛滋病免疫的事件,引來社會譁然及道德爭議,相關做法同時遭學術界猛烈抨擊。陳偉儀強調,雖然傑辛的技術理論上能適用於任何細胞,但目前學術界存在共識,不能將相關技術應用於生殖細胞或胚胎,「道德上不能接受。」

「邵逸夫獎」每年頒發一次,設有天文學、生命科學與醫學、數學科學三個組別,每項獎金120萬美元,以表彰成就超卓的科學家。今年頒獎典禮將於9月25日(星期三)於香港舉行。

今年天文學組別獎項,由美國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講座教授愛德華史東(Edward C Stone)奪得。數學科學組別獎項,則由駐法國索邦大學研究員米歇爾塔拉格蘭(Michel Talagrand)奪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