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科中日問題 何漢權斥扭曲學生思考 葉建源批教局回應情緒化

撰文:李恩慈
出版:更新:

中學文憑試(DSE)歷史科昨日(14日)開考,卷一有試題要求考生根據試卷提供的資料及自己所學,解釋是否同意「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教育局晚上發聲明,譴責有關試題試題及資料具引導性,考生可能因而達至偏頗的結論,「嚴重傷害了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受到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要求考評局嚴肅跟進及交代。
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今(15日)早在港台節目《千禧年代》稱,問題的引導性非常大,認為問法應改為「弊多於利」。他又說,兩份資料偏好日本立場,擔心會導致考生思考扭曲,「錯得好緊要」。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指出,歷史科考試要求學生論證,資料只是用作刺激考生思考,學生可以批評資料,題目亦非要求考生答「利多於弊」。他批評教育局一味用情緒化方法回應問題,破壞考評局的公正性。

何漢權:考生唔係日本通 憂思考扭曲

教育評議會主席何漢權出席電台節目時指,以教育專業和平常心看待,覺得題目是相當難,惟他批評問題的引導性非常大,題目前設會令考生覺得1900-45年間,日本真的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點解唔出弊多於利?」他認為將問法改為「弊多於利」有,助學生運用史實。

何漢權又指,兩份資料偏好日本立場。「考生唔係日本通,只係中學考生」,擔心如考生跟資料作答,對史實不是很掌握,會出現很大問題。他認為,學生會猜測題目會否「冧莊」,令來年考生傾向尋找該段時期的「利」,導致思考扭曲,「錯得好緊要」。如果考生選擇回答「利多於弊」,他認為是捩橫折曲。

出卷人不應過分「玩題目」

他續說,相信出題老師應是中國人,「作為中國人,中國1900至1945年經歷八國聯軍、甲午戰爭、八年抗戰等,引起中國好大痛苦,嗰種慘絕人寰,難道出卷人唔知?」他強調歷史考題並非辯論比賽,嚴肅性相當重要,提醒出卷人不要過分「玩題目」。對於考評局稱,歷史科設有「審題委員會」,成員包括試卷主席、擬題員、審題員及考評局評核發展經理,背景有大學教授、學科專家等。何漢權斥:「本身就係大錯,唔好再講咩專家、學者出題同審題。」

何漢權他批評問題的引導性非常大,兩份資料均偏好日本立場。(資料圖片 / 鄭子峰攝)

葉建源:試卷資料只用作刺激思考 考生需運用已有知識

教育界立法會議員葉建源指出,歷史科考試要求學生論證,試卷上的資料只是用作刺激考生思考,學生可以批評資料,題目並非要求考生答利多於弊。

他又說,兩份資料相當少,不足以作答所有題目,考生應該根據自己的歷史知識,譬如抗戰歷史等支撐答案。他表示,如考生只運用該兩份資料作答問題,便代表知識貧乏,不會得到高分。而據他所知,絕大部係考生都是答「弊多於利」。

對於教育局昨晚譴責設題,要求考評局跟進,葉建源批評行為粗暴。他指出,教育局不應一味用情緒化方法回應問題,破壞考評局的公正性,應開展理性討論。他表示,考評局出題是嚴謹過程,或需向公眾解釋出題。 

葉建源批評教育局行為粗暴,一味用情緒化方法回應問題,破壞考評局的公正性。(資料圖片)
2020年中學文憑試歷史科(世史科)5月14日開考。(資料圖片/梁鵬威攝)

今年歷史科卷一當中,第二題涉及20世紀上半葉中日兩國關係,當中(c)分題舉出「1900-45年間,日本為中國帶來的利多於弊」的說法,詢問考生是否同意此說法,參考資料及就自己所知解釋答案。涉事試題引用的資料分別是1905年出版的日本法政大學校長梅謙次郎的文章、1912年1月黃興寫給日本政客井上馨的信,以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與三井財閥於1912年2月簽訂的一份合同。

教育局表示,知悉今年文憑試的歷史科有試題附帶極為片面的資料,致試題具引導性,考生可能因而達至偏頗的結論,嚴重傷害了在日本侵華戰爭中受到莫大苦難的國民的感情和尊嚴。教育局對公開試中出現如此設計的試題深感遺憾,並予以譴責,並要求考評局嚴肅跟進,向公眾作出合理交代,並全面檢討出題機制,從速改善,以維護文憑試的公平性、公正性及可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