鯨豚擱淺歷年最多 「鬼網」塞滿胃部 垃圾致營養不足、骨質疏鬆
一條中華白海豚屍體,在這年盛夏擱淺在貝澳泳灘,瘦弱得四個人也能抬起,經影像解剖發現其胃部有一個如欖球大小的異物,亦出現骨質疏鬆。薄薄的鯨脂層內,藏著已漲大的胃部,原來「鬼網」不斷在胃中如雪球般滾大,佔據了三分之二的空間,這件海洋垃圾成其嚴重營養不良元凶,或令海豚在海洋中活活餓死。
截至12月20日,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今年已接獲52宗鯨豚擱淺個案,超過2014年最高50宗的紀錄,當中江豚擱淺數目達40宗,是歷年最多。
鯨豚法醫今年解剖40屍體
鯨豚由死去、被沖上岸,至被人類發現時,屍體大多已嚴重腐爛,甚至成骸骨,確實死因大多無法判斷,只能從其身體創傷,推測其生前經歷。
城市大學海洋污染國家重點實驗室研究員葛展榮是其中一名「法醫」,以「影像解剖」方法研究鯨豚因人類活動造成的損傷、內臟異常、軟組織病變等。今年經他處理的屍體達40條,確實能判斷是人為創傷的有九條,當中包括一條瘦弱得出現骨質疏鬆的成年雌性中華白海豚。
▼「鬼網」塞滿海豚胃部▼
首現海洋垃圾致海豚嚴重骨質疏鬆個案
一般250厘米長的白海豚,要七個人才能抬起,但葛展榮曾解剖一條只需四個人就能抬起的白海豚。從影像可見,牠的胃部出現一個奇怪、呈偏灰的物體,葛展榮分析「影像愈白,密度愈高」,佔據胃部大部分空間,脊骨橫切面的中間位置同樣偏灰,反映密度不高,腰椎亦由直變向下彎,肌肉承托力顯得不足。
他判斷,這個異物影響牠的食慾及營養吸收,終出現營養不良、骨質疏鬆,游動時亦會不順,嘆言「雖然正值壯年,但骨質疏鬆程度已達老年」。
吞下「鬼網」 嘗試吐出但失敗
還原海豚之死,胃部因藏有一個欖球大小的海洋垃圾「鬼網」而被撐得漲大,肌肉及脂肪層卻薄得很。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鯨豚擱淺行動組」負責人盧芷欣估計,白海豚被漁網內大量的魚所吸引,不慎把漁網一併吞下,「牠的食道有發炎,估計曾嘗試將『鬼網』吐出來,但不成功」,加上「鬼網」正被消化、開始腐爛,估計已在胃部停留好一段時間。
▼營養不良致骨質疏鬆▼
死亡真相:吞下魚鈎、漁網纏尾、被撞斷尾、誤捕致肺水腫
人類活動在鯨豚身上留下不少痕迹,但牠們不會說話,最後只能靠身軀上的傷口作最後的控訴。
今年初,一條成年雌性江豚擱淺在大嶼山塘福泳灘,葛展榮說牠的尾部有完整切口,有曾被侵蝕迹象;胃部仍有未消化的食物,估計死得十分突然,有機會曾遭船撞。此外,他亦在影像解剖時發現有江豚胃部出現白色、呈四散形狀的物體,原來是吞下了魚鈎,估計其生前或曾被漁民誤捕,從肺水腫情況判斷是遇溺、缺氧。
根據香港海洋公園保育基金數字,52個擱淺個案中,有12條江豚身上有明顯曾被船撞痕迹,當中有四條是斷頭或斷尾;另外至少八條身上有瘀痕。在漁業影響方面,有兩條江豚遇溺,另有一條被漁網纏繞。
今年8月,有一條成年雄性江豚在西貢污水處理廠外海面半浮沉,尾部被漁網纏繞,需水警𠝹爛漁網,才成功把屍體帶上岸。從影像解剖發現,這條江豚胃部有未消化食物,下食道比正常漲大,反映曾反芻,有機會因受纏繞壓力影響或恐懼造成;而令漁網下沉的鉛,或令牠難以定期上水換氣,終窒息而死。
▼撞斷尾部致死▼
▼漁網纏尾▼
焚化爐、液化天然氣工程上馬 影響海域生態
今年本港有40條江豚擱淺,是有紀錄以來最多,盧芷欣形容這是一個警號,「目前無人掌握江豚在本港的實際數字,從增加的擱淺數字,擔心這種易危品種數量正下跌」。她分析指,有39條擱淺鯨豚被發現在香港東南面水域,當中逾八成半是江豚,認為附近海岸保護區範圍小,且欠缺野外江豚調查,建議政府加裝水底錄音機,辨別鯨豚覓食棲息地。
人豚爭路情況隨海上工程陸續「上馬」而增加。位於長洲以西的石鼓洲附近水域是江豚重要生境,正興建的焚化爐料2024年落成,在附近、由兩電興建的海上液化天然氣接收站最快明年投入運作。
香港海豚保育學會會長鄭家泰表示,石鼓洲一帶四季均能發現江豚出沒,但今年感覺上明顯減少,即使政府將於明年在附近劃定南大嶼海岸公園,環評報告亦列出多項緩解措施,質疑動工後才成立的保護區成效,「有工程船就存在騷擾,即使限制工程船船速,能否確保所有船均遵守?若不遵守,又會否真的有懲處?環評制度是好的,但監察是否有效?」鄭家泰認為必須做到「先保育,後發展」,強調「規劃海岸公園不是為交數」。
▼【圖輯】剖開擱淺海豚 腐爛豚肉中 看見了人類的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