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桶byebye 下月再有27條行山徑移除所有垃圾桶
去年9月起行山徑逐步減少垃圾桶鼓勵巿民「自己垃圾,自己帶走」。漁護署數據顯示首階段、被移除所有垃圾桶和回收箱的5條行山徑,垃圾量大幅減少,認為各試驗地點整體上能夠維持潔淨及衞生,而亂拋垃圾數量每月約有3至50公斤。漁護署乘勢在下月擴展計劃,再多27條行山徑(包括所有家樂徑和自然教育徑),會全部移除垃圾桶和回收箱,而餘下40條行山徑亦會移除四成垃圾桶。市民在今年秋季行山時,記僅要帶少一點即棄用品,並將自己的垃圾帶走。
漁護署的首階段計劃中,5條試點行山徑自上個秋季起,將所有垃圾桶及回收桶全部移除。而下個月起, 13條家樂徑和14條自然教育徑(不計算第一階段試點大埔滘自然教育徑),共27條行山徑亦將會移除所有垃圾桶。另外31條郊遊徑、4條長途遠足徑和5條歷史或遺跡徑,亦會移除共42%的垃圾桶。整體而言所有行山徑中共有半數的垃圾桶會被移除。
「自己垃圾自己帶走」首階段的5個試點包括大埔滘自然護理區、馬鞍山郊遊徑、大欖涌郊遊徑、香港島龍脊及大嶼山鳳凰徑第三段。漁護署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的討論文件顯示,首階段實施以後,5條行山路徑上收集到的垃圾量都減少了72%至97%,其中馬鞍山郊遊徑收集到的垃圾,由之前每月近250公斤減少至每月不足25公斤,為5個試點中成效最高。
委員會認為第一階段效果理想,因此將在下月展開第二階段計劃,又指家樂徑和自然教育徑的長度短,難度較低,適合一家大小及短途遠足人士,因此將會針對這些路徑推行第二階段計劃,希望將相關的訊息帶給學生、青少年及遠足經驗較淺的人士。
雖然委員會稱計劃取階段勝利,各試驗地點整體上都能夠維持潔淨及衛生,認為遠足人士已逐漸習慣不設垃圾桶和回收桶的行山徑。不過按漁護署的數據推算,第一階段的5個試點移除所有垃圾桶後,路徑上仍收集到3至50公斤的垃圾,代表有行山人士找不到垃圾桶而亂拋垃圾。
去年就有行山人士發現,各個試點都有遊人因為找不到垃圾桶而亂拋垃圾,甚至以大膠袋「自製」垃圾桶,究竟這個計劃的成效有多大?漁護署郊野公園及海岸公園委員會明日(26日)將會開會討論開展第二階段計劃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