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港醫】香港公院逼爆 資深港醫:在新加坡,醫療非「福利」
香港公營醫療開支年年遞增,醫院管理局在2019/20 年獲得的經常撥款達688 億元,但即使資源增加,公營醫療服務逼爆的狀況不但未見改善,情況更不斷惡化,除急症室排長龍、病床佔用率經常超過100%,專科新症輪候以年計已是香港公營醫療體系荒謬的日常。
對照新加坡,香港公營醫療服務逼爆的底因,很可能在最基本的定位上就有分別。到新加坡執業達12年的李志偉醫生坦言,在獅城,醫療服務並非「福利」,公帑補貼不是無止境,居民起碼要自付兩成醫療費,因此「一般人都不想入醫院,真的住醫院也希望早點出院。」香港公立醫院住院費劃一120 元一晚,而新加坡人要自付某個百分比的醫療費,在相對完善的醫療融資制度下,當地濫用公共醫療資源的情況較少。
(《星洲港醫》系列報道四之三)
兒童血液及腫瘤專科醫生李志偉,已在新加坡私人執業12年,此前他曾於香港公立醫院任職20年,行醫經驗豐富。在2007年,他獲獵頭公司挖角到新加坡私營醫療機構開拓兒童血液科、腫瘤科、血幹細胞移植等服務,他向《香港01》直言,當初轉戰星洲,是當時「對公院工作有點膩、有點不滿,已萌去意」,加上對新加坡的醫療發展空間有好奇心,認為「沒有多少同業可以越洋挑戰」,於是放棄在香港的事業,在新加坡展開事業新篇章。
像其他海外醫生一樣,當年李志偉踏足新加坡之後,獲批兩年有條件註冊在私家執業,一年半後他已獲正式註冊。負責監督他的是一位資深兒科醫生,每次也要幾近向對方匯報所有個案,雖然該名監督醫生尚晚其一輩,實際彼此經驗相若,匯報個案反成為經驗交流。他認同,對海外醫生作有條件註冊和監督,已可保障醫療質素。
基本生活原則是自食其力 公共醫療補貼設上限
香港醫療服務逼爆,專科新症輪候動輒以年計,但同樣的輪候時間,在新加坡一般不超過17周。李志偉認為,討論新加坡的醫療制度,需要看當地的求醫文化與醫療融資。他指出,新加坡人的基本生活原則是自食其力、用者自付。新加坡現時推行全民醫療保健,每名有收入的居民均需要為基本醫療戶口供款,承擔個人健康開支。他們到公立醫院求醫,最多只獲八成補貼,其餘自費。
他直言,醫療服務在新加坡不是「福利」,公帑補貼並非無止境,而當地政府制定醫療政策時,原則是富裕家庭購買保險減輕公營醫療壓力,而貧窮人士的醫療戶口會獲得政府透過不同途徑增加供款:「這是新加坡人的共識,不能怨天尤人。這反映在人口政策上,沒錢的人、沒有能力負擔醫療費用的人,根本沒有資格來新加坡工作或居住。」
8%至10.5%收入撥醫療供款戶口 並設基本醫保
翻查新加坡中央公積金(CPF)局網頁,當地公民及永久居民一般會開設CPF戶口,該戶口可以細分為3個戶口,分別是普通戶口(Ordinary)、特別戶口(Special)、保健儲蓄戶口(MediSave),以應付房屋、退休投資產品及醫療等開支;滿55歲會自動設立多一個退休保障戶口。
CPF戶口由僱主及僱員共同供款,比例隨薪酬及年齡而不同。其中在醫療方面,有保健儲蓄戶口「MediSave」,按年齡及收入規定其供款額。舉例說,在私人機構任職、月薪達750新加坡元(約4300港元)、屬公民或成為永久居民第3年的人士,在未滿35歲、35至45歲、45至50歲分別需要將相當於收入的8%、9%、10%的CPF供款撥於MediSave戶口,而50歲以上人士則撥10.5%。而自僱人士亦有類似供款分類。
MediSave 戶口能夠為供款人繳付最多80% 公立醫院的住院費,視乎病房選擇及其他開支。如提升至公院較高等級病房、有較大病症開支如癌症化療、血液透析等,或者需支付部分私家醫院費用,便可透過由CPF 管理的醫療保險計劃「MediShield Life」支付。此外,較有經濟能力的CPF供款人亦可購買額外私家醫療保險計劃。「MediSave」同時容許供款人將自己的戶口存款,調撥出來幫助家庭成員繳付醫療費,例如配偶、子女及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