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洲港醫】赴新加坡行醫9年回流港醫:仿獅城免試執業說易行難

撰文:張美蘭
出版:更新:
新加坡以免試形式引入認可海外院校的醫生,並設監督期。(資料圖片/黃寶瑩攝)

海外醫生免試執業 不代表把關制度寬鬆

引入海外醫生是香港醫界的「惹火」話題,不少倡議引入海外醫生的醫學界人士、議員等,都受到醫界既得利益團體炮轟。在香港取得醫生執業資格的程醫生(化名),曾是新加坡「海外兵團」的一員。他接受《香港01》記者訪問時坦言,因為不想捲入「免試引入海外醫生」爭議,不便具名受訪。

十多年前,程醫生以海外醫生身份,到新加坡公立醫院工作,獲得專科培訓機會,前後在當地行醫約9年,後來因要照顧年邁雙親而回流香港。他回港後曾在公立醫院工作,惟不習慣醫管局的文化,最終轉投私營市場。作為曾通過新加坡免試註冊制度執業,以及服務過兩地公立醫院的過來人,程醫生直言,讓海外醫生免試執業,不代表把關制度寬鬆。

曾經面對醫生人手不足的新加坡,在吸納海外醫生時,發展出一套與香港不同把關制度。新加坡設有認可海外院校名單,由當地衞生部轄下的醫藥理事會(簡稱SMC)把關。

(香港01製圖)

免試執業監督制度嚴謹

在名單內院校畢業的醫生,如獲得新加坡指定醫療機構聘請,不論是否擁專科資格,都可申請有條件註冊在當地行醫。他們不必再考試,惟一般需要在指定公營醫療機構接受2年或4年監督期(視乎有否持專科資格及是否新加坡公民),由資深醫生擔任監督者。倘若他們表現令人滿意,便可獲SMC 考慮批准正式註冊,否則可能被延長監督期或撤銷註冊。獲正式註冊者,就能夠自由選擇在公私營機構工作。

部份海外醫生亦可以直接獲批准在私營醫療機構受監督下執業,例如其海外專科資歷獲得新加坡專科認證委員會(簡稱SAB)認可,加上專科經驗達5年。此外,指定院校的畢業生,也可透過臨時註冊在當地做實習醫生一年,然後再申請有條件註冊接受監督下行醫。海外醫生倘要申請為有條件註冊醫生,必須先獲得當地機構的聘書。

至於希望到香港執業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下稱海外醫生),若希望私人執業,必須通過執業資格試;若只有公院或大學醫學院工作,則可免試申請有限度註冊,定期續約。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院診所的病人求醫情況。(大學宣傳片截圖)
香港在培訓制度、醫生流失等問題,都窒礙香港仿效新加坡引入海外醫生的方式。
0

「准你來做,已經是考試」

那麼,香港現行的考試制,和新加坡的免試制,孰優孰劣?程醫生說:「考試一百分,不代表不會醫死人」,即使沒有執業試,同樣可以保證到醫生質素。不過他亦強調,香港如要引入新加坡的海外醫生免試模式,尚需要多方面的制度改革配合。

程醫生分析,新加坡醫療界競爭激烈,非常重視醫生培訓質素,必須確保病人安全:「准你(海外醫生)來做,已經是考試,不管你(公開試考到)10A、8A,總之要和新加坡人一齊做,(看你)爭唔爭得贏。」

當年他在新加坡當初級受訓醫生,在公立診所每做兩、三個診症,也有資深醫生把關提點,隨着經驗累積,主管才放心讓他獨自診治更多病症,「(當地的)診症文化核心是安全,如不肯定、有不妥便要立即交給上一層的醫生處理,不可以搏。」假如受訓醫生表現良好,可獲得額外獎金;若犯錯,部門主管都要「上身」,例如撰寫報告解釋為何沒有做好監督。

綜合而言,程醫生認為香港在培訓制度、醫生流失等問題,都窒礙香港仿效新加坡引入海外醫生的方式。

新加坡國立大學醫學院(NUS)是當地最歷史悠久的醫學院。(NUS官方網頁影片截圖)
香港公院醫生「得閒死唔得閒病」,就連本地的實習醫生亦難以照顧,何況兼顧監督海外醫生的額外工作?
0

新加坡強勢政府 嚴控醫院培訓水平

首先,新加坡是強勢政府,主導政策能力強,當地衞生部會審視醫療機構的培訓水平是否符合標準,例如要求機構提交培訓計劃內容,衞生部更可向受訓醫生了解該機構是否真正落實培訓措施,否則政府有權削減該機構的資源。

反觀在香港,醫管局既提供服務又負責培訓專科醫生,有利益衝突之嫌,難以確保初級醫生有足夠培訓。兩地差別在於,新加坡是由政府中央掌控醫科教育的質素,香港則是分散地由醫管局不同部門的資深醫生掌管培訓,例如分配做手術的機會,便由部門主管決定。

香港公立醫生工作量 難兼顧監督海外醫生

有香港立法會議員倡議,安排海外醫生在公院工作五年,由醫管局監督其行醫水平,若表現滿意即可成為正式註冊醫生。程醫生認為此建議在香港不可行,因為香港公院醫生工作已超負荷,平日要診治的病症已太多,加上大量行政工作,真的是「得閒死唔得閒病」,就連本地的實習醫生亦難以照顧,何況兼顧監督海外醫生的額外工作。

本港公立醫院的資源分配有根本問題,愈多病人就愈多資源,醫院管理局沒有誘因減少病人數目。
0
公立醫院醫生工作量大及流失率高,相信難以兼顧海外醫生的監督工作。(資料圖片)

醫管局人手流動太大 不利培訓、監督工作

另外,香港公立醫院資深醫生流失嚴重,直接阻礙監督海外醫生的機制運作。程醫生指,新加坡的公院醫生流失率很低,不像香港般每年也有大批醫生離職,「醫管局(醫生人手)流動太大,對培訓、監督醫生質素都很不利,未必做到新加坡監督海外醫生的一套。」

他認為本港公立醫院的資源分配有根本問題,「愈多病人就愈多資源」,醫院管理局沒有誘因減少病人數目,必須透過外力改革醫管局。

他又形容,新加坡免試制度上,認可海外院校名單僅僅是門檻,還有嚴格的培訓監督制度。他還感受到一些引入免試海外醫生的潛規則:「我相信政府批准我的工作申請時,除了醫學經驗,還會審視我的家庭背景,例如是否單身、會否在當地生兒育女等。」

此意味,新加坡吸引海外醫生到當地執業,除了是要紓緩當地醫護人手不足之外,背後更有一套吸納海外人才到當地發展、定居的人口政策邏輯,完勝香港的空談式「人口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