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之后」人生下半場回歸家庭 李麗珊:湊女沒說明書 挑戰更大

撰文:勞敏儀
出版:更新:

勇奪香港首面奧運金牌的滑浪風帆選手「風之后」李麗珊,當年一句「香港運動員唔係垃圾」,振奮人心。她的人生上半場與風同行,下半場則選擇了回歸家庭,把心思投放在養兒育女,直言「湊小朋友無說明書,亦無固定一套訓練,每個小朋友都有不同性格,要用不同方法培養」。
抱著刻苦耐勞,接受挑戰的香港精神,由「7分珊」做出「逾十分」的成績,李麗珊認為「你對自己有要求,無論前面有幾艱難,都會努力克服」。

李麗珊接受《駿步人生》訪問時表示,香港人首要學懂互相尊重,「不單是自己,要尊重身邊的人,為甚麼呢?自己都做不了本份,如何去評論其他人?現在社會有不同的怨氣,但如果大家都識得尊重,發揮拼搏精神,就自然社會和諧。」(馬會提供)

李麗珊早前接受馬會出版的《駿步人生》訪問,談及她由奧運金牌得主變成全職媽媽,相夫教女的轉變。當運動員時,李麗珊原來是一個緊張大師,「以前望海會諗風由那裡來、山會否影響風,如果有雲又會有何影響……好緊張,不斷收集資料,希望幫自己賽得更好」,又分享那些年途徑巴黎鐵塔至少15次,「人人都話咁難得,梗係去玩吓,但我從來無衝動要去」,直至數年前才終有心情到此一遊,「覺得好多人好嘈好迫…...但也無所謂,人生不同階段,看到的東西就會不同,可能老了再去,又會有另一番體會。」她已學會放鬆心情,真正享受大自然。

為人父母者要未雨綢繆

兩位小寶貝相繼出世,李麗珊選擇退下來,卻發現比做運動員更辛苦,「做媽咪挑戰大,買個攝影器材,都有說明書教你怎做,但湊小朋友無說明書,亦無固定一套訓練,每個小朋友都有不同性格,要用不同方法培養……一路成長,BB如何湊,到現在成為少年,遲一點長大成年,如何溝通?都是學問……運動員就不同,會有一套訓練適合你,有好多數據。」

「養一個小朋友要400 萬元」,這是李麗珊當年一句廣告對白,她認為父母要學識未雨綢繆,「照顧小朋友,不是看現在而是將來……正如我做運動員,目標就是奧運,爭取好成績,過程中都要計劃。」她也希望自己的女兒能擁有自己個性,不會劃下框框限制女兒發展,並透露就讀小六的細女已明言將來想做職業運動員,但不會玩滑浪風帆,喜歡跑步,「她說覺得出海好孤獨」。

李麗珊(左)與丈夫黃德森是風帆隊友。(Getty Images)

丈夫是人生教練

對於另一半黃德森,李麗珊直言丈夫是自己的人生教練,「在他身上我學到很多,他本身是風帆設計師,我倆經常出外比賽,互相扶持,開心不開心都可以分享;有人支持,你先容易向目標進發。」談及夫妻相處之道,李麗珊分享指,丈夫是一個好難得、好大愛的男人,不但沒有妒忌她在運動上獲獎機會較大及較多,反而選擇支持;又讓她嘗試失敗,「等我自己知衰,那時他就會和我一齊分析」。

李麗珊表示,「做運動員,令我明白出七分力,十個人中你只得第四五,永遠拿不到冠軍。」(Getty Images)

香港精神:刻苦耐勞、接受挑戰

李麗珊的奮鬥之路,對不少人而言是一個勵志故事,但她直言中學時期並不努力,「合格就ok,不需要高分」,直至成為運動員,「7分珊」才做出「逾十分」的成績,「做運動員,令我明白出七分力,十個人中你只得第四五,永遠拿不到冠軍。」她憶述,96年奧運前夕被水母螫傷,曾埋怨上天,但想起風帆運動員Barbara Kendall(芭芭拉簡度)意外傷了手,要接受手術安裝支架,短短一年間卻康復過來,還贏得奧運金牌,心想「我的挫折又算得上是甚麼?」明白意志可克服一切。

談及香港精神,她認為要刻苦耐勞、接受挑戰,「你對自己有要求,無論前面有幾艱難,都會努力克服。有時你要天馬行空,等於我剛做運動員,大家都覺得會餓死,甚至無可能會攞到好成績。我會覺得沒去嘗試、沒去挑戰,就不會知道自己得唔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