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三角臭氧濃度仍較十年前高一成 可致心血管及哮喘
環保署今日(28日)公布2015年粵港澳珠江三角洲區域空氣監測網絡報告,揭示區內幾種污染物濃度按年下跌超過一成,唯獨區內的臭氧濃度只有7%跌幅,水平仍較10年前高一成。有環團批評是一大倒退,促請港府與內地政府合作,盡快找出臭氧濃度高企不下的原因,並制定對策。
長期曝露於高臭氧濃度環境下,有可能引致心血管疾病,以及誘發哮喘等呼吸道疾病。
港澳珠江三角洲區域空氣監測網絡由位於廣東省、香港和澳門的23個空氣監測站組成,並監測6種主要空氣污染物(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臭氧、可吸入顆粒物、細顆粒物和一氧化碳)。
環保署今日公布的2015年粵港澳珠江三角洲區域空氣監測網絡報告顯示,去年珠江三角洲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顆粒物的年均值較2014年分別下降19%、11%和13%;跟2006年比較則分別下降72%、28%和34%。環保署認為下降趨勢明顯,反映近年粵港澳推行的減排措施已對珠三角區域的整體空氣質量帶來改善。
但臭氧方面,儘管去年年均數值為每立方米53微克,較2014年的每立方米57微克略低;然而去年區內的臭氧濃度仍較10年前,即2006年的每立方米48微克高一成。詳見下表:
區內細顆粒物濃度較世衛建議標準高2.2倍
健康空氣行動行政總裁馮建瑋指,臭氧濃度高企,可能與內地的工廠排放有關,但實際原因需要兩地政府協力找出,然後制定方案應對。他又指,今年報告新增細顆粒物濃度資料,顯示去年區內的細顆粒物濃度為32微克/立方米,水平較世衛建議標準高出2.2倍,情況令人憂慮,他建議港府盡快設立海上低排放區,減少船舶造成的空氣污染。
環保署指,為進一步改善區域空氣質素,本港與廣東省環境保護廳於2012年11月訂立2015年減排目標和2020年減排幅度。香港在2013年3月發表《香港清新空氣藍圖》,廣東省亦在2014年2月公布《廣東省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方案(2014-2017年)》,雙方分別提出一系列改善空氣質素的措施,減少由工業源、 海陸交通、發電和非道路流動機械等帶來的空氣污染。粵港雙方已開展中期回顧研究,將總結2015年的減排成果和確立2020年的減排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