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期津貼代替編制 年輕教師難捱
撰文:廖潔然
出版:更新:
穩定的教師團隊,是教育好下一代的基本條件,惟10多年來,政府推行一項又一項教育改革,卻未見相應增加常額教席,相反一直以津貼方式,作為對學校的財政、人手支援。
教協:應增師班比例
津貼有期限,學校為免聘請老師後「無以為繼」,傾向以合約方式聘請教師及教學助理,結果是大批具備教學資格、有志入行的年輕人,教席朝不保夕,且極難有加薪及晉升機會。
教育局近年不斷推行重大新政,例如融合教育、新高中學制及開辦通識學科等,教育局支援的方法,卻只是提供各式各樣短期津貼,當中部分可用作聘請常額編制外的人手,例如「學校發展津貼」、「高中課程發展津貼」等。津貼中學議會主席林日豐指出,來年將有兩項類似的津貼到期,若政府仍對問題視而不見,莫說新入職教師難晉升,常額教師也可能面臨失業,師訓畢業生將來或連教學助理職位也找不到。
現時中、小學的常額教席是按班級分配,教協副會長張銳輝指出,以一般中學各級共開24班計,初中、高中的師班比分別為1:1.7及1:1.2,計算即可聘請約40位老師,但按實際經驗,一所具有如此規模的學校,最少要50至60位教師才可應付,意味着有至少10位老師,需要以短期合約制聘請。
張銳輝認為,增加師班比例、或考慮調低每班學生人數,令由一般學校每級開4班增加至5班,從而增加常額教席,都是相對可以「治本」的方法。 
你想看更多精彩的深度文章嗎?請購買今期《香港01》周報,或點擊此處:成為我們的訂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