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華醫院清醒開顱手術減後遺症 腦癇少年切腫瘤時被喚醒測試反應
患腦腫瘤的病人或需要接受開顱手術,惟傳統開顱手術程序,病人需接受全身麻醉,若手術位置處於控制動作的運動區域或語言區域,過程稍有不慎就會影響腦部功能,風險極高。廣華醫院自2015年起引入清醒開顱手術,患者在手術過程中接受局部麻醉,部分時間清醒,有助醫護人員透過患者的反應,測試患者腦部功能,減少腦部受損的情況。有15歲腦癇病人因接受清醒開顱手術,避免切除腦內控制說話能力的位置。
清醒開顱手術期間,病人會先被注射藥物,並進入睡眠狀態,由醫生開顱骨,之後醫生一邊切除腫瘤,一邊喚醒病人做腦功能測試。切除腫瘤後,病人再被注射藥物進入睡眠狀態,然後醫生縫合傷口。
今年15歲的張同學在2017年2月首次腦癇發作,服用藥物後卻未能控制病情,磁力共振掃描顯示他的額葉腦面部運動區域有一個良性腫瘤。由於他擔心術後無法再打籃球,遂在2018年7月接受清醒開顱手術。
病人憶述能聽到電鋸聲 醫生卻說OK
張同學憶述,手術初時麻醉藥物還未生效,聽到電鋸聲,「開刀到快要鋸顱骨時都未睡得着,我聽到電鋸聲,覺得很痛,然後大聲跟胡(胡日明)醫生說我覺得痛。胡醫生跟我說,說痛就ok了,然後我就睡着了。中間醒來做測試,然後再次睡去。再醒來後已身處病房。」
他引述主診醫生向他表示,在進行腦功能測試期間,發現腫瘤附近有個位置控制其說話能力,若他接受全身麻醉,該位置本應一併切除,現在則避開了該位置,十分幸運。接受手術後,他的腫瘤已被切除了九成,可用藥物控制,腦癇發作次數及程度亦較手術前減少,由手術前會一星期發作一至兩次,每次約兩分鐘全身繃緊抽搐,到現在一星期一次,每次約10秒的輕微抖震。
開刀到快要鋸顱骨時都未睡得着,我聽到電鋸聲,覺得很痛,然後大聲跟胡(胡日明)醫生說我覺得痛。胡醫生跟我說,說痛就ok了,然後我就睡着了。
患者感到自己有份參與手術
40多歲的John(化名)在兩年多前,左邊手腳突然失去活動能力,經檢查後,發現腦部運動神經區域附近有一個約乒乓球大小的星形細胞腦腫瘤,由於他熱愛運動,於是接受清醒開顱手術。John表示,手術過程沒任何感覺,他形容為「像是睡覺時,有人打電話給你,然後你迷迷糊糊地對答」。手術前,病人會接受心理輔導,John指,自己當時已豁出去,「叫我成世坐輪椅不如讓我死去」。手術後,他的左邊身體曾短暫出現癱瘓,清醒開顱手術令他覺得自己也有份參與,「很想做好件事」,於是他積極進行物理治療,一星期後已能落地行走,兩星期後正式出院。現在他並無腫瘤復發,像平常人一樣投入生活。
21病人曾接受清醒開顱手術 僅一成有輕微併發症
廣華醫院自2015年起引入清醒開顱手術,至今185名患腦腫瘤的病人中,有21名曾接受清醒開顱手術,年齡由15至66歲,成功率為100%,約一成病人術後出現輕微併發症。
像是睡覺時,有人打電話給你,然後你迷迷糊糊地對答。
術後出現嚴重功能缺陷風險大減
廣華醫院神經外科副顧問醫生胡日明表示,患膠質母細胞瘤的患者較適合接受清醒開顱手術,因腫瘤位於大腦,較易影響腦部功能。他又指,傳統開顱手術越接近重要功能區域,術後越易有嚴重功能缺陷,如喪失語言及行動能力,清醒開顱手術能避免這個情況,兩者術後出現嚴重功能缺陷的機率可相差高達兩倍。此外,清醒開顱手術的腦腫瘤完全切除率可達75%,比傳統高17個百分點,病人復原時間也較快,預計往後病人術後5至7日便能出院。
現時腦部功能測試包括語言能力及執行空間,負責設定及在手術期間進行測試的臨床心理科主管馬文嬌表示,正研究記憶測試及視覺空間測試,更進一步提高手術質素。然而,吸煙或長期咳嗽者、癡肥病人、睡眠窒息症病人、情緒不穩定者或未能接受清醒開顱手術;10歲或以下兒童、中度或以上語言障礙人士、腦部偏癱、小腦有腫瘤的人士亦不適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