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建局15周年】6項目料蝕反賺資產增10倍 常與信和合作
市區重建局成立15周年,期間開展69個重建項目,耗資數百億元。局方的重建方針是「以人為本」,但經常被批評「以錢為本」。是非功過,如何定奪?
《香港01》翻查市建局歷年的財務業績統計,發現局方現時淨資產多達250億元,比成立初期多10倍,而過去有5次出現年度虧損,最嚴重時曾虧蝕45億元。
除此,《香港01》亦發現有最少6個重建項目,在推展初期局方都保守地稱會出現虧蝕,但項目落成及出售後,卻錄得數以十億元計算的盈餘。
15年淨資產多10倍
全港現時有約6000棟樓齡達50年或以上的樓宇,有關數目按年遞增,威脅公眾安全。港府為解決老化的問題,於1988年成立自負盈虧的土地發展公司,專責市區重建,但自1997年金融風暴後,陸續有重建項目因財政問題而被拖延,至2000年時淨資產僅為2.9億元。
港府遂於2001年宣布注資100億元成立市建局,主責市區更新及樓宇復修工作,同樣以自負盈虧的方式營運;在頭三年內,由於局方積極投入最少10個重建項目,均出現多達30億元的累積虧損,且連續兩年錄得負資產。
不過,隨著重建項目落成出售,局方自2005年起扭轉逆勢,淨資產按年遞增,一度多達262億元,至2015年亦有250億元,比成立初期多10倍。另外,市建局曾於2008年錄得歷年最大虧損45億元,局方解釋為觀塘市中心重建項目撥款所致。
最少6項目料蝕反賺
有輿論批評,市建局每次推出重建項目時,都會在記者會放風預計項目會虧蝕,製造局方「貼錢派街坊」的形象,但其實有關「會虧蝕」的項目,最後都錄得盈餘。究竟是批評過於偏頗,還是局方真的「出口術」?《香港01》特此翻查市建局成立15年來所推展的69個重建項目,發現最少有6個重建項目,在發展初期曾被市建局估錯數,原本以為項目會虧蝕,結果卻有數百萬元至數億元的收益。
除了上圖所示4個項目之外,市建局和房協合作發展的「樂融軒」及「喜薈」兩個項目,亦曾被房協估錯數,房協曾預計「樂融軒」的虧損會多達1億元,而「喜薈」的虧蝕本更用「在所難免」來形容,結果兩個項目最終收益逾20億元。
樓市變化受諸多因素影響,若因此斷定市建局有意「出口術」,未免有點偏頗。不過,根據市建局於2014年提交予立法會的「已完成16個項目收支詳情」,當中除了荃灣市中心項目(萬景峰及荃新天地)虧損近20億元,其餘項目扣除政府補地價後的淨盈餘多達50億元,可見其「數口」精得很。
最常與信和置業合作
過去15年來,有部分市民質疑市建局與發展商合作發展重建項目是「官商勾結」,實際情況又是否如此呢?《香港01》翻查並整理38個已獲私人發展商投得的重建項目,發現合共有20個項目由長實、新鴻基地產、新世界發展及信和置業等四大發展商投得,佔總數的53%,而當中最常與市建局合作的發展商是信和置業,曾經投得7個重建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