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生蒙古考察遇病嬰檢查哭斷腸 毅然轉科讀護士冀不做旁觀者

撰文:鄺曉斌
出版:更新:

香港是發達社會,「有病就要看醫生」是我們的普遍認知,但在一些發展中國家,因為醫療制度不健全、認知不足或貧窮等因素,導致其國民未能得到及時治療。今年8月,9名奧比斯學生大使參加蒙古救盲體驗團,到訪當地醫院及家庭,親身感受眼疾為當地人帶來的束縛,珍惜「看得見」的可貴。
旅途不但讓港生體會到貧窮地區的艱苦,同時亦會改變他們的命運;剛剛經歷完中學文憑試(DSE)、準備升讀大專的楊芯如,到當地兒童醫院探訪時,聽到早產嬰兒接受眼疾檢查時的淒厲喊聲,但當時她只能站如嘍囉,甚麼也幫不上忙;印象太深刻,芯如更毅然決定,由生物醫學科學轉讀護理課程,立志不再做旁觀者。

(左起)王卓螢、楊芯如、陳逸駿及秦月琳為奧比斯學生大使,均為蒙古救盲體驗團成員。(鄺曉斌攝)

蒙古的眼科護理服務有限,缺乏儀器、培訓和基礎建設等重大障礙,導致蒙古未能全面應對兒童眼疾。奧比斯指出,白內障是導致當地人失明的主因,約佔盲疾個案的四成,每年白內障手術率為每100萬人只有1300宗,屬亞洲中最低。白內障覆蓋率只有56%,即是每 100位需要做白內障手術的病人,只有56位可接受手術。

此外,蒙古每年有多達4萬名的早產嬰兒要面對「早產嬰兒視網膜病變」的危機,早產嬰兒患上相關疾病的比率高達三成。

奧比斯早前舉辦學生大使運動,參與的高中及大專生透過舉辦籌款活動,為奧比斯籌集救盲經費,再以經費競逐參與在暑假舉行的海外救盲體驗團。

獲選參與本年8月的蒙古救盲體驗團的9名學生大使,行程包括家訪、探訪當地醫院白內障篩查過程、早產嬰兒視網膜病變篩查過程及與病人交談等。

楊芯如(白色T恤)毅然轉讀護理課程,立志當護士協助病患。(奧比斯提供)

奧比斯早前舉辦學生大使運動,讓高中及大專生參與海外救盲體驗團。

參觀兒童醫院睹嬰兒做視網膜病變檢查印象最深刻

中學在港青基信書院就讀楊芯如是救盲團成員之一,旅程期間最深刻的畫面,便是到當地一間兒童醫院參觀時,看見一名醫生為早產嬰兒做視網膜病變檢查;受強光照射的刺激,芯如直言早產嬰兒的哭聲十分淒涼,「但係我當時只能夠企喺度,咩都做唔到。」

旅程中的某天,有團員知悉芯如剛剛考完DSE,因而趁機問她的升學意向。原來芯如當時已被一個生物醫學科學副學士課程取錄,兼且已繳交首學期學費,惟她在旅程期間同時收到另一院校護理課程的取錄電郵。

嬰兒的哭聲令她決定做護士

猶豫之際,上述兒童醫院的「旁觀者」經歷,芯如下定決心要當護士,期望將來能照顧病患,「我當時即刻打返香港,叫媽媽幫我去報護理課程。佢(芯如母親)知道之後都好開心,因為佢都係護士。」

早產嬰兒接受檢查時被強光照射,因而哭聲淒厲。(奧比斯提供)

此外,旅程期間,救盲團成員亦曾探訪一名16歲的白內障康復者Timijin,其夢想是當燒焊工人;雖然他在奧比斯的協助下接受手術重拾光明,但由於不能長期在高溫下工作,因此被迫放棄夢想,打算轉讀髮型設計課程,當一名髮型師自力更生。

香港管理專業協會李國寶中學中五生王卓螢直言,坊間不少人認為捐錢後,相關慈善機構會從中獲利,因此希望透過參與救盲團,看看所籌的善款會如何花費。她了解Timijin的情況後,令其有所反思:「應更加學會珍惜自己所擁有嘅一切。」

秦月琳(右)期望將來能從事制訂衛生政策的相關工作,並直言:「自己無資格偷懶。」(奧比斯提供)
+2

聖士提反書院中五生秦月琳表示,期望將來能從事制訂衛生政策的相關工作,考察蒙古的經歷令她有感:「自己無資格偷懶!」英華書院中六生陳逸駿則表示,其外公曾患白內障,後來及時發現問題,經治療後已無大礙,「如果佢(外公)係一個蒙古的伯伯,可能會比較難發現,情況可能會唔同。」

今年8月,9名奧比斯學生大使參加蒙古救盲體驗團,到訪當地醫院及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