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大辯論】香港01高峰論壇撐紓基屋住屋困難 政府責無旁貸
由土地供應專責小組進行、為期5個月的公眾諮詢,將於9月26日結束。《香港01》一直關注房屋及土地議題,昨日(8 日)特別舉行「土地大辯論高峰論壇」,邀請5名嘉賓,就「土地選項『虛』與『實』」及「長遠城市規劃---有屋可住便是宜居」等兩項議題進行討論。
在接近3小時的激烈討論中,各講者大致認同政府需要解決接近10萬戶蝸居劏房及板間房居民的住屋需求問題,土地供應專責小組成員、前立法會主席曾鈺成指出,若政府願意承諾在新增土地供應上有一定比例的公營房屋供應,或會較易爭取市民支持。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主席黃遠輝則指,18個土地供應選項均屬實在而非虛無的選項,同時必須多管齊下,不能倚靠單一選項解決住屋問題,其中填海需要15至20年時間才可建屋,「我哋唔能夠同劏房、板間戶講已(有土地供應)解決問題喇,但至少要等10年或以上。」
《香港01》創辦人兼總編輯于品海則指,特首林鄭月娥政府應收回粉嶺高爾夫球場,以增加興建出租公屋,由此體現政府敢於挑戰利益結構的決心,亦令整個社會知道港府有能力和魄力去解決土地及住屋問題。
施永青:有需要應優先批公屋土地
《AM730》創辦人及主席施永青表示,香港需要更多土地作住宅用途,否則港人便無機會「住好啲」,若每一個家庭需要有1,000平方呎的單位居住,香港需要額外有7%土地用作住屋發展,即約7,700公頃,同時又不能以公營房為主導,「人要改善生活,當然要掌握自己命運,唔通全部人住公屋就功德圓滿咩?」他指若然地價可降低,相信八成人可以住到私樓。
不過,他認同若要解決最有迫切需要一群的住屋需求,應優先批撥地發展公營房屋,投資需要可置於較後位置。
伍美琴:20萬租戶面對住得細、住得遠問題
香港中文大學地理與資源管理學系副系主任伍美琴表示,現時香港大約有45萬戶居民正租住房屋,約15萬戶繳交月租6,000元或以下;6萬戶每月租金達2萬元以上。換言之,即有20萬租戶正面對愈住愈細、愈住愈遠的問題。
她續稱,土地與房屋是兩個問題,本港不少土地其實仍處理「曬太陽」情況,例如新界大面積的棕地,批評政府對未來的土地無規劃、無願景。
曾鈺成:林鄭曾指應做的政府會做 未必跟民意行事
另外,黃遠輝指出,由於公眾諮詢仍在進行,故現時報告「一筆都未寫過」。他表示,小組至今運作近一年,就他所見,社會大部分人均認同香港面對土地短缺問題,18個選項均「切實可行」,但潛力、落實時間等均不同,故未來選出的選項必須多管齊下。
然而,身兼香港願景計劃的計劃召集人曾鈺成亦指,公眾諮詢最終不可能達到共識,他更引述特首林鄭月娥曾向小組成員表示,會尊重民意,但本屆政府是有為的,若然政府認為應該做的事,即使最終報告如何,政府都會繼續做。
黃遠輝:3萬兒童蝸居斗室 解困刻不容緩
討論踏入第二部分,即各嘉賓討論「長遠城市規劃--有屋可住便是宜居? 」黃遠輝率先指出,整個社會都要為土地短缺而付出代價。他舉例指其友人經營的茶餐廳,一個茶餐賣50元,食物成本不超過15元,租金成本卻佔去售價的四成,即20元。
他強調,明白社會需要改善居住環境、生活質素,才可提升競爭力,但住屋問題逼切,需要優先處理和解決。「政府數據顯示9.3萬戶、約21萬名居民蝸居劏房,其中3萬個是未足5歲的兒童,而真正數字或更不止此數。」
他不認為香港缺乏規劃人才,但問題在於沒有麵粉(意指土地),「有麵粉大家都知道要做咩包。」而政府若可解決土地短缺的問題,香港便可自然成為一個宜居城市。
于品海:將住屋及土地問題歸咎新移民是「愚蠢」及「無知」
當討論進入末段答問環節,掀起最後高潮,除環保觸覺義務總幹事譚凱邦發言反對拓展東大嶼都會時,提出要進行人口大辯論,建議削減持單程證來港人數,也有台下學生提出同樣訴求,惟台上嘉賓對此多即時搖頭示意並不同意。
施永青表示,無疑不少人支持有關建議,但批評有關想法非常狹隘,因香港舊日的發展是依靠新移民,而本港經濟發展需要靠外來刺激,「如果淨係唔畀人來競爭,香港就會愈來愈差。」
伍美琴亦指,從很多學術討論資料,新移民多的城市,創造力相對亦較強,但可惜是土地向來屬一個可發揮創造力舞台,最大問題是在香港讓每個人利用城市空間很少,故焦點其實是土地問題而非新移民。
于品海則重申,《香港01》支持港府取回單程證審批權,但並不認同將住屋及土地問題歸咎於新移民,他批評抱有這種想法的人是「愚蠢」及「無知」。「愚蠢的原因,是這不是邏輯,因為香港住屋問題是政策問題,而非移民產生的問題;無知則是因香港基本上全都是移民。」
他強調,移居香港的人口問題,與住屋和土地問題混為一談,是「太蠢、太蠢」,根本無面對問題癥結,反而轉移了問題的視線。「香港的問題,是政府在房屋及土地政策上,缺乏願景、缺乏魄力及缺乏能力。這樣不但解決不到住屋問題,還會增加社會怨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