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應怎面對同志學生?教育局倡教學生接納異同 防止欺凌

撰文:鄭秋玲
出版:更新:

有澳門報道指當地教青局副局長梁慧琪近日表示,會將有同性戀傾向的學生,轉介至醫院精神科治療,梁慧琪今日(18日)澄清被誤解。
《香港01》翻查本港教育局資料,包括「處理學生行為問題情境研習」資料套,及共融校園指標中,提到「同性傾向」較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建議學校在課程及活動中,滲入相關「性別角色」、 「接納異同」的訊息,與學生探討如何尊重不同性傾向人士。惟平等機會委員會前年一份研究報告指出,性小眾(LGBT)學生在中學易遭歧視。
有中學校長認為,與學生溝通應以「互相尊重」為先,面對有不同性傾向的學生,老師及校方都應抱持開放態度,「唔會定性係有病。」

澳門教青局副局長梁慧琪(右)澄清,從沒提及同性戀是一種病,學生若有性別困擾問題,當局可轉介給專業人士,但至今沒有任何相關輔導轉介記錄。(教青局圖片)

根據教育局訓育及輔導組於2015年設計的「處理學生行為問題情境研習」資料套,其中在「校園欺凌」的篇章,便以兩名男學生的處境為例,二人特別投契,經常作伴,雖無親暱行為,但常被學生嘲笑為「搞基」,提到「同性傾向」較易成為被欺凌的對象。

建議處理方法主要都是圍繞如何制止欺凌行為,另外指在班主任課、成長課、生活課或聯級課中,加入「性別角色」、 「接納異同」等課題,亦在課程、校園設施和課外活動中,滲入相關訊息,與學生認識及探討如何尊重不同,如體型、能力、宗教及性傾向等,加強關愛及反欺凌的訊息。

而在共融校園指標中,提到課程內容能幫助學生認識性取向等個別差異,校方應設法把制度上的歧視盡量減至最少。

平機會研究︰LGBT學生在中學易遭歧視

不過,翻查資料,近年就性別多元的較大規模的調查報告,為平等機會委員會於2016年的《有關立法禁止性傾向、性別認同及雙性人身份歧視的研究報告》,其中引用多個民間團體調查,指出LGBT學生在中學尤易遭受歧視,包括有同性戀學生因性傾向,被拒絕在原校重讀或被學校社工勸誡接受「拗直治療」。

該報告提到,學校的宗教背景有一定影響,並有一些院校政策不利於LGBT學生,如禁止女生蓄短髮,要求打扮男性化的女同性戀學生服膺等。

關注團體:有學校會「拆散」同志學生情侶

監察和反對香港推行「拗直治療」的組織真光社負責人表示,同性戀傾向學生在校園的壓力主要來自同輩間的言語攻擊,以及教師勸喻其行為要按性別傳統表現。負責人引述任職教師的同工指出,據經驗,如有學生被知悉是同性戀傾向,與同班同性同學拍拖,學校於下個學年便會將他們分班,令他們減少接觸,有關做法比應對與異性拍拖的學生更為常見;另外教師通常會將有關同學轉介社工跟進。

該組織亦曾了解過,有宗教背景學校的社工,會將同性戀學生轉介至教會跟進。該組織負責人強調,反對任何「拗直治療」,應為性小眾提供多元出路。

平機會建議校方︰以平常心看待

教育局網頁載有平機會「性教育議題」資料,平機會提出,教師應展現出一種接納、尊重的態度,教育學生尊重別人的性傾向,學校應為老師提供足夠的訓練,以平常心看待不同性傾向,提供清楚指引處理相關校園歧視及欺凌,及嚴正處理相關投訴。

中學校長:安排看精神科難以置信

佛教黃允畋中學校長葉偉儀認為,如只是因為性傾向就要被安排看精神科,是難以置信,學生處於青春期,對性、朋輩社交都會有疑惑,「每個人都會經歷過。」學校都會舉辦相關主題的講座及活動,如有需要亦有社工的支援及輔導。

他認為除了有宗教考慮的學校外,本港大部分學校都是持開放及接納態度,隨着資訊發達,不少議題都會接觸到,包括性傾向,「唔會將件事定性為錯同有病。」強調與學生溝通最重「彼此上要有互相尊重」,尤其年輕一代教師能與學生做到「亦師亦友」,當學生有疑惑亦願意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