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逾半基層家庭指青少年發展資助計劃金額不足 無助減負擔

撰文:張嘉敏
出版:更新:

關注學童發展權利聯席今(17日)發布《地區青少年發展資助計劃》調查結果,結果顯示,逾半受訪的基層家庭認為,資助計劃無助減輕財政負擔,而大部分人都認為資助金額不足。

張展翹認為應將資助計劃恆常化。(張嘉敏攝)

政府現時於各地區福利辦事處,推行「地區青少年發展資助計劃」(資助計劃),以照顧區內24歲或以下弱勢社群兒童及青少年的成長需要。

關學聯調查於7月1日至8月9日進行,透過分發問卷予家長、並於深水埗及上水區擺設街站收集問卷、及透過網上問卷收集意見,最後成功收集202個家庭回應,涉及334名家長。當中大部分為低收入家庭,當中近一半家庭收入介乎$10000至$20000;12.9%的受訪家庭收入於$10000以下。

調查分別透過基層學童家庭狀況、基層學童參與課外活動狀況,及參與地區青少年發展資助計劃的狀況等三方面,進行調查研究。

阿珍認為資助金額不足,未能令女兒發展潛能。(張嘉敏攝)

調查發現逾六成基層家庭未有申請該項資助計劃,當中62.3%受訪者認為資助計劃對減輕其財政負擔幫助不大,75.4%受訪者認為資助金額只能支付子女1至2個月課外活動的費用。受訪者認為資助計劃不能減輕財政負擔,主要因資助金額不足、名額不足及資助活動太多限制。

申請者:資助額不足只能中斷學習

現時領取綜緩的阿珍,從去年起透過社工轉介,為兩名子女申請地區青少年資助計劃。她指長女於計劃認可的機構報讀鋼琴班,每堂約需要$120,並以10堂為一期,已用去多於資助金額的一半;而課程要求購買的書本另需約$200。她指餘下資助金額不足以報讀下期,而她亦未能負擔到學費,故女兒只能停學鋼琴。

她批評計劃的資助金額不足,令仔女無法持續發展潛能,「鋼琴老師都讚個女學得唔錯,但我都無錢供佢再學。」

關學聯組織幹事張展翹認為,現時學童競爭激烈,基層學生亦有必要增值自己。他建議應將資助計劃恆常化,由現時每年一次,增至以季度性形式發放,協助學童持續發展。他批評申請過程繁複,連轉介機構亦難以跟進個案進度,他認為有關方面應將申請程序透明化。他亦建議不應為資助計劃設立限額,只要符合資格便可申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