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人.訪】香港唯一英軍軍服裁縫 九七回歸為三軍司令造軍服

撰文:李智智
出版:更新:

剛於中環街市被迫遷的「阮氏洋服」,在兩個月前終找到「落腳地」,進駐大館。身處大館英殖時期的建築物,店主阮邦冠感觸良多,想起當年不少華人遭受歧視,惟憑「獅子山精神」的拼勁,成為唯一進駐軍營為英軍做軍服的洋服店,亦於九七回歸為英軍,包括三軍司令製造最後一套軍服。其近半世紀裁縫專業的一絲不苛,獲得的不但是一份青睞,也是一份尊敬,他稱:「這會是我一輩子的榮幸。」

近50年來於布料上一針一線,換來了阮邦冠的滿頭白髮,惟從他在每一件製成品面前露出的笑容,可見仍對裁縫敬業樂業。現年64歲的阮邦冠,自嘲入行皆因「讀書不成」,慶幸遇上裁縫工藝成就一生。

阮邦冠在六兄弟姊妹中排第3,10多歲黃毛小子的他自覺非讀書材料,讀到中一就輟學,在七八十年工業蓬勃年代,決心跟多位本地裁縫「學師」。他笑言,勤奮的「牛勁」嚇怕了不少師傅。

「阮氏洋服」由阮邦冠及其大哥阮邦飛經營。(李智智 攝)

石崗軍營開店

阮邦冠憶起,因阮父於石崗軍營開雜貨店,常來的英兵得知他懂得裁縫,始交託縫補的小生意。雖然他學歷不高,但靠膽粗粗多講,看書練習,加上身體語言,講得一口流利英語。他與英軍交道多年,其精緻工藝終獲英軍軍官賞識,邀請到軍營內裁縫,於是他與大哥阮邦飛拍檔,約於1977年進駐石崗軍營開店,誕生「阮氏洋服」,其後遷往赤柱軍營。

阮邦冠於七、八十年代進駐赤柱軍營為英軍做軍服。(受訪者提供)

在英殖時代,華人處於下風,阮邦冠坦言初入軍營深受英軍欺壓。他稱,由於每兩年調防一次,每隊兵團各有文化,制服要求各異,故需費盡心力適應和學習英軍軍隊知識,「當時他們都不給我一個版本,我們經常碰釘,被英軍謾罵,但我心想,我識鬼咩!哈哈!」

軍服活字典

經漫長歲月磨練,阮邦冠已成為軍服「活字典」。他收起笑容,嚴肅強調軍服「一子錯滿盤皆落索」,由衣服顏色深淺、徽章、官階「禾花」、鈕扣、車縫位置以及尺寸錯一不可,否則他們挨罵,亦令軍兵受罰。

洋服店內掛滿曾服務的英軍兵團紀念牌。(李智智 攝)

他舉例說,Royal Green Jackets(皇家綠夾克輕步兵團)外套鈕扣是黑色;Coldstream Guards(高士廉衛隊)外套袖口是較少見四顆金色鈕扣,且是兩個兩個分開,大小及距離有一定規定。

談及英軍軍服,當然不得不提及蘇格蘭裙。阮邦冠笑言,自Queen's Own Highlanders(女皇直屬高地兵團)來港,學懂蘇格蘭裙後,更飛到英國布廠鑽研傳統穿法和縫製方法,令英軍心悅誠服他的專業。

阮氏洋服於九七回歸時為英軍做的NO.3 DRESS。(李智智 攝)

親造最後一套軍服

雖然1994年英軍遷出赤柱軍營,阮氏洋服搬到舊中環街市,改為做西裝生意,但到九七回歸,英軍離別之際仍未忘記阮邦冠的手藝,特別邀請他為英軍親造最後一套軍服。「他們真相信我們能做好,但我們真的做得不錯,哈哈。」他自豪說。

「97年年初,英軍已叫我們做回歸晚會的制服,當記者不斷問哪一隊兵團來港匯演,我早知道,但當然是秘密。」阮邦冠憶述,英軍主要要求做NO.3 Dress的白色制服,及修縫英格蘭裙,包括縫製三軍司令的制服,當中有一段小插曲:「那年3、4月,英軍又要求我們多做一套制服,原來是怕那晚會大雨,果真那晚下了大雨。」

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資料圖片/視覺中國圖片)
不少英軍至今仍向「阮氏洋服」寄聖誕卡和慰問卡。(李智智攝)

回歸後再重遇英軍

阮邦冠看看九七回歸晚會舊照,笑道:「當時完成最後一套英軍軍服,看到典禮沒有甚麼感覺,但後來覺得是一種榮幸。」

英軍離開香港21年了,但情誼仍在,有不少英軍至今仍寄聖誕卡和慰問卡給阮邦冠。他難忘在去年中環街市臨搬走時,意外遇上幾位當年是黑衛士兵團小兵的英軍特來相認,「當年他們都只是17歲少年,現在已升為上尉。雖我已不認得他們,但一說起昔日軼事,樂此不疲」。

有黑衛士兵團的英軍去年與阮邦冠相認,右圖為該英兵17歲時的照片。(受訪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