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入院驗出患心房顫動 可隨時中風 手術治療成功率八成
平日起床感頭暈,甚至眼前一黑,可能是患上心房顫動(英文Atrial fibrillation,簡稱Af 或A-fib)徵兆。退休生意人楊先生因一次傷風感冒到醫院求診,最後發現確診心房顫動。他憶述起初覺得驚險萬分,慶幸接受消融術,將一些心臟釋出錯亂訊息的細胞清除,重拾健康生活。
根據醫管局統計,本港約有1%人口患有心房纖維顫動(簡稱房顫)。此病症屬於心律不整的一種,亦是最常見的情況。一般房顫病人會出現心悸、心絞痛、頭暈、昏厥、經常疲累、氣促及減低運動耐力等症狀,有些個案並無明顯病徵,但隨時引發中風。消融術手術治療成功率,目前已達八成
心跳每分鐘只有30次 即轉介心臟科
現年58歲的楊先生大約四年前,因一次傷風感冒到私家醫院求診,在醫護檢查期間竟發現楊先生的心跳每分鐘只有30多下,便立即將他轉介到心臟科,並確診為心房顫動。
確診後,楊先生回想起在之前半年經常出現不適,他舉例指,不時早上起床會頭暈,甚至會眼前一黑,惟靜止一會又會好轉。他有20多年恆常跑步習慣,但在入院前半年,跑一會就開始疲倦乏力,只能慢行。他以為一切皆因之前曾接受割除腦部良性腫瘤手術而引起,故沒多加留意,更從來沒想過會患上心房顫動。
治癒後玩跳降傘及滑雪
醫生為楊先生進行消融術,將不正常細胞消除。他說:「手術之後精神好咗,氣力又好咗,而家成日去玩唔同運動呀,完全冇事。」他認為回復正常心律後,可以重拾正常運動習慣,他更透露間中會進行極限運動,如跳降傘等及滑雪等。
他又指,心房顫動中風風險很高,一旦確定藥物治癒無效,便應該積極考慮手術治療。他提醒大眾要與醫生商討病情治療方案,切勿諱疾忌醫。
患者中風風險比正常人高七倍
房顫可以是先天,但大部分為後發,例如糖尿病、甲狀腺功能亢進、冠心病、心瓣疾病、心臟衰竭、以及慢性阻塞肺病病人等,都有可能患上房顫;長者更是房顫的高危族群。房顫病人中風風險一般比正常人高5至7倍,死亡率更高出2倍。
心臟科顧問醫生及心律治療中心醫務主管馮永康表示,以往醫學界主張早期患者接受藥物治療,但根據本年初的醫學研究,越早接受心導管消融術,成功率越高,復發機會亦相對減低。
手術風險:1%會中風
馮醫生指房顫可分為三期:第一期的病人少只會間歇發作,心臟跳得又快又亂,但只會維持短時間;第二期的病人發作時間加長,每次可能發作數天;而第三期的病人房顫屬永久性問題,病人的心臟會持續顫動。
他表示,心導管消融術為微創手術,病人通常需要局部麻醉,由腹股溝或頸部表面植入幼細和具彈性的導管,經血管進入心室,並利用導管找出影響心臟不正常跳動的部分,然後以射頻矯正心臟錯誤的傳輸訊息,控制可引致房顫的不正常電子脈衝。經手術治療成功率達八成。
惟病人須注意手術有一定風險,約有1%機會引發中風,少於1%會被刺穿心房。不過醫生會於手術前為病人進行「經食道心臟超聲波檢查」,確保病人心臟並無血塊,亦會於手術中密切監察病人的薄血指數,將中風的風險減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