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怕天氣變差】塱原緊急「收米」 40多人共收割1噸稻穀
撰文:藍善婷
出版:更新:
這個7月經常狂風驟雨,不只令市民日常外出做成不便,更令上水塱原生態米稻田的農民和義工「好頭痕」。
長春社的「禾.花.雀.塱原生態農社」在上水塱原濕地有8塊稻田需要收割,共約7千多平方米。原定7月初開始,在每個星期六、日進行收割,預計可在剛過去的週末可以完成,但由於過去幾星期因大雨或颱風影響,未能如期進行。
長春社保育經理許淑君向《香港01》記者表示,稻米熟成但遲了收割,再加上雨水會令稻米發芽。此外,持續大雨會令稻米「倒伏」,「本身稻米唔怕水,但係狂落雨,根部可能會有真菌感染,全棵稻米會變弱,雨水積聚或者打落嚟的時候,會有重量令到棵稻米冧低。」她指,其中一塊稻田已有「倒伏」情況,田中稻米都要報銷。所以必須加快收割,避免有更多損失。
但在雨天進行收割,會對收割的人做成一定危險,特別是遇到雷暴時。此外,過濕的稻米收割後,儲存時會發芽、發霉。長春社助理保育經理劉善鵬指,「有大約三個月時間喺田種植,到最後一個月當稻穀成熟,步驟係要放乾塊田,穀物會成棵金黃色乾咗咁。稻穀要乾身先方便之後儲存。」
上星期開始,長春社連同香港觀鳥會職員、實習生和米會會員一行30人,展開緊急收割稻米行動,在平日也進行收割。他們更在Facebook緊急招募義工「收米」,人數最多的一天有多達40人在田中收割。連日來的緊急「收米」,終於保住部份收成,最終收割了約1噸稻穀,可製成約700公斤米。難料的天氣令今年收成有不少損失,許淑君指今次收成比以往少5-10%。
「禾.花.雀.塱原生態農社」以保育生態為主、尊重本土生產的耕種概念,與塱原農夫合作管理水田。農夫們根據傳統水稻的耕種方法,每年生產兩造稻米,收成日期是頭造4–7月、尾造8–11月。並邀請市民參與插秧、施肥、收成、曬穀、碾米等農務工作。市民可在網上登記參與種植稻米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