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小小事】搬遷4年 觀塘同仁市集依然冇客到

撰文:李穎霖
出版:更新:

自從觀塘區重建工程展開,小販們從物華街臨時市場搬到同仁市集後,生意無以為計,市集亦終日冷冷清清。早上11時,半數商販開始工作,但來購物的人只有零星少數,更多的只把市集當成捷徑,穿過市集走到門外的小巴站乘車。

「古語有云,新屎坑都有3日香,我哋最初過嚟已經好差,就覺得:『喂,3日都冇喎!』」在同仁市集賣童裝的四哥如是說。事實證明這「新屎坑」的確香了3日,因為他說後來情況一年比一年差:「根本冇人喺呢度搵到食。」

賣童裝的商販四哥指,搬來後生意一年比一年差。(李穎霖攝)

新檔細如劏場

回想起以往在物華街開檔的日子,四哥記得當時的檔口有展示區,可供他們展示商品,比起現時不足百呎的檔口足足大3倍:「不過就算佢畀你擺,你擺出嚟,隔嚟又擺出嚟,中間條通道就冇晒,因為個通道太窄。」現時的市集設計尤如「劏場」,沒有了空間,「啲人就唔行入嚟」。

市集尤如劏場,檔口面積小了之餘,通道亦相當狹窄。(李穎霖攝)
搬離街市範圍後人流銳減,對市集造成不小的打擊。(李穎霖攝)

搬遷以後人流銳減,四哥認為除了因為部分人不知市集已搬遷外,更大的原因是設計和觀感問題:「因為你要通過一啲車路先入到嚟,好多人會覺得呢個係公廁,或者係一個唔知咩地方。我只可以形容,呢個係一個三不像嘅小販市場。」他又指小販主要做基層生意,街坊通常買完菜,就會到小販市場逛逛,故檔口地點要毗鄰街市,惟現時搬離了街市範圍,地理位置上亦對他們造成打擊。

市集外是小巴站、港鐵站,不少人將建築當成通往車站的捷徑。(李穎霖攝)

以為是Golden Egg

經營文具店的海叔亦形容搬來後的生意是「very bad」,他計算過4年來檔口共虧蝕了廿多萬。市集鄰近市中心,起初他也以為這裡的地理位置會是個「Golden egg」,問他認為問題出在甚麼地方,他坦言自己亦百思不得其解:「你上地鐵、上APM轉右,嚟呢度轉左之嘛,但係點解會搞成咁呢?」

對於搬遷以後人流減少,海叔直言他亦百思不得其解。(李穎霖攝)

海叔的檔口位於市集的角落,和出入口有一段距離,他曾建議在自己的檔口附近加出入口,但卻遇上阻滯:「市建局就話佢哋ready,門都整埋,但係食環署認為我哋呢度120檔全部簽名先ok。」

要做part-time幫補生計

現時市集人流稀少、部分檔口不開檔之餘,有檔主亦因「做唔住」,打算將舖位交還,令市集更見冷清。四哥指,有檔主要在外面做part-time幫補生計,閒時才回來開檔:「你寧願喺出面搵一啲part time,你都要返嚟呢度開檔,幫補返呢度,呢一個可能正正係我哋成日掛喺口邊嘅人情味。」

生意不理想,有檔主決定將檔位交還。(李穎霖攝)

在觀塘靠當小販「搵食」40多年,即使現時生意少、難以謀生,近60歲的四哥仍然留守。他說這個地方、這裏的人替他養大了兩個小朋友,已是他的家:「其實呢度係我屋企,一個大家庭嚟,我自己一家4口係一個小家庭。總之你有能力,都希望維持呢個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