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無線心臟起搏器克服「天敵」 面世逾五年 全球零感染個案

撰文:陳倩婷
出版:更新:

老人家不時覺到疲累、氣促,心跳變得愈來愈慢,這些病徵有可能意味着長者的心臟功能隨年齡老化。部份長者需要在體內安裝心臟起搏器,協助心臟跳動的速率回復正常,但傳統的心臟起搏器屬有風險的手術,過往的數據顯示,病人傷口受感染的比率可高達3.5%。
威爾斯親王醫院自2015年引入新型無線心臟起搏器,已有約170位病人接受手術。據了解,全球至今未有安裝新型起搏器的病人受感染,院方形容新技術是起搏器發展一個較大的進步,有望日後為病人提供多一個選擇。

圖左為傳統起搏器,圖右為最新的無線起搏器。(陳倩婷攝)

傳統起搏器需安裝在病人的胸腔皮下一個囊袋內,但囊袋的傷口有可能疼痛及感染,嚴重者可致皮膚潰傷甚至起搏器及電線外露。電池耗盡後,要取出起搏器亦是一大難題,由於電線在體內日久,需以導管切割增生在電線上的組織才可以順利取出,手術存一定風險。

陳日新解釋,新型心臟起搏器需以導管從病人的大腿穿入,再放置在病人的心室。(陳倩婷攝)

手術成功率逾九成

新型起搏器沒有以往的兩條電極導線,體積只有0.75cc,是傳統起搏器的7%,重量更加只得2克。威爾斯親王醫院內科及藥物治療部顧問醫生、心臟科主管陳日新指出,植入新型起搏器的創口只得約1毫米,一般不需縫針,引起併發症的機會較少。

威爾斯親王醫院自2015年起引入無線心臟起搏器以來,至今已為170名平均年齡80歲的病人做手術,結果只得一人因身體問題未能安裝,整體成功安裝率逾99%,無人受感染。

根據2016年新英倫醫學期刊上發表的研究,跟進了全球共725位已植入新型起搏器的病人情況,發現植入手術的成功率達99.2%,無任何感染或儀器移位個案,術後需要入院的風險為2.3%,較傳統起搏器的3.9%為低;而需再做手術的比率僅為0.4%,較傳統起搏器的3.5%大幅下跌。陳日新補充,據了解自2013年相關技術面世以來,全球至今無任何一名病人曾受感染。

七旬婦術前行10步就要抖 安裝新起搏器後健步如飛

年過七旬的陳女士,以往曾兩度植入心臟起搏器,但飽受囊袋感染之苦,花費近80萬元仍未能治好。她最終在2015年被轉介至威爾斯親王醫院植入無線起搏器後,生活大有改善。陳女士憶述手術前,她不時覺到很疲累,且容易氣促,從家中走到地鐵站的一段大斜路,她每行十步就要停下來休息,但自從裝了起搏器可一次走完整條路,陳女士形容自己是可以重過正常生活是「好lucky」。

威爾斯親王醫院內科及藥物治療部榮譽副顧問醫生甄秉言指,陳女士當時是全球體重最輕的病人植入無線起搏器,術前擔心植入起膊器的導管對病人的血管而言太粗,慶幸手術非常順利。

甄秉言指陳女士的手術有一定難度,慶幸手術順利。(陳倩婷攝)

電池用盡難取出 只能留在心室 最多容納3至4個起搏器

不過無線心臟起搏器仍有一定限制,當電池的8至10年壽命用盡時,取出放置在心室內的起搏器有難度,醫生會將舊起搏器留在心室,再放入新的起搏器,陳日新透露,心室估計最多可容納三至四顆起搏器,惟電池壽命有限,因此不會建議太年輕的病人安裝新型的起搏器。 威院亦跟香港大學就新型起搏器的火化安全進行研究,研究中4具有安裝新型起搏器的遺體火化期間無爆炸,解除了亞洲社會對新起搏器的安全疑慮。

傳統起搏器費用由4萬至7萬元不等,而無線起搏器費用約9萬元,陳日新指,有幾類病人較適合植入新型起搏器,包括因腎衰竭而需洗血的人、靜脈閉塞、血塊栓塞風險高的人、或曾因植入傳統起搏器而發炎的人,惟大腿血管有阻塞的人未必適合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