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心臟起搏器 治療心跳過慢 細小如藥丸免駁電線

撰文:朱韻斐
出版:更新:

俗語說「年紀大、機器壞」,每分每秒不斷跳動的心臟,其實可因自然老化、冠心病等,跳動得愈來愈慢,這些人會暈眩、呼吸急促,甚至突然昏迷。要將心跳「撥回」正常速度,主要治療方法是置入心臟起搏器。不過,起搏器的電池耗盡、電線老化等原因,患者需要每隔7至10年更換,惟引起併發症的風險高。本港約1年多前引入了最新一代的起搏器,體積小如一粒藥丸,毋須在心臟血管內置入電線,手術風險大減。

奚小嫻說,不少長者以為心跳過慢的症狀是老人家必然經歷階段,而未及時察覺患病。(朱韻斐攝)

正常人每分鐘心跳約70次,但心臟跳動會因自然老化、內分泌失調、冠心病等原因變慢,嚴重者跳動少於每分鐘40次,也可能出現3至6秒心跳停頓,令血液不足夠供應身體各部分而暈眩、呼吸急促、疲勞、腳腫等,甚至突然昏迷。

不少長者以為心跳過慢的症狀是老人家必然經歷的階段,而未及時察覺患病。香港大學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奚小嫻醫生指,心跳過慢是常見的昏迷原因,若未及時治療或危及性命。本港平均每100萬人,就有150至200人因心跳過慢而需要植入起搏器。

吳女士(左)今年初體內植入最新型的無線心臟起搏器,至今情況良好。(朱韻斐攝)

有患者曾4度置入心臟起搏器 再接受手術風險高

現年74歲的吳女士,早於1993年時突然暈倒獲送院,確診心律不正和其中一種心跳過慢的病症,因此植入了傳統心臟起搏器。由於電池耗盡、起搏器電線老化等問題,曾於2001年、2010年、2014年3度換起搏器和電線,至今年初再需要更換裝置,由於吳女士已接受多次手術,再更換電線出現併發症的風險高。瑪麗醫院遂選擇為吳女士在植入最新型的無線心臟起搏器,至今情況良好。

奚小嫻示範,傳統起搏器會置於胸口左上方皮下,其電線有機會因患者手部動作及心肚跳動受到拉扯致電線鬆脫。(朱韻斐攝)

奚小嫻指,傳統起搏器透過置入血管內的電線連接心臟,當心跳過慢就會發揮作用,但電線有機會因手部動作及心臟跳動受到拉扯致鬆脫,其電力亦只能維持7至10年,其後需要更換新裝置,約7至20%患者有機會因手術出現併發症,包括細菌或真菌感染。

新型起搏器(左)的體積較舊款(右)大減90%,大小如藥丸般小。(朱韻斐攝)

新型起搏器體積大減90% 大小僅如藥丸

本港約1年多前開始引入最新一代的無導線微型起搏器,至今已完成約200宗手術。新型起搏器每個成本約9萬元,高於舊起搏器每個成本3萬至5萬元;前者體積大減90%,大小如藥丸,經手術置入心臟後無須電線就能發揮起搏器作用。奚小嫻指,新裝置能減少約一半的手術併發症,病人術後康復時間短至1、2日就可正常活動,惠及吳女士這類病人,毋須再經歷高風險置換手術,但新裝置的電池壽命同樣為8至10年,屆時患者可能要再次在心臟內置入多一個起搏器。

奚小嫻(右一)指,新起搏器能減少約一半的手術併發症,病人術後康復時間短至1、2日就可正常活動。(朱韻斐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