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隧道改走線 最深40米 路署稱30億應急足夠

撰文:鄭思思 鄧芯怡
出版:更新:

除了人工島「飄移」,港珠澳大橋還面對多種工程困難,包括被迫更改走線及建築方法。
連接屯門至人工島的海底隧道為了繞過海堤,要全球最大的隧道鑽挖機深潛「13層樓」的深度,至水平面下40米再爬升。
此外,填海沉降較預期慢,隧道出口位的建築方法也要改。路政署稱隧道仍以2018年完工為目標,並估計30億應急費用足夠應付額外開支。

連接香港口岸人工島至屯門內河碼頭的連接線,包括5公里海底隧道,全部建築費達182億元。隧道南行綫去年12月開始挖掘,4個月間完成了660米。北行綫按計劃停留了5個月,更換鑽挖機的刀盤及調校工作,至今年4月中才開始鑽挖,暫時只完成60米,要向前挖掘隧道,仍有不少技術困難。

隧道深潛40米 斜度會相應調整

路政署說按原定設計方案,隧道到達人工島時,需穿過海堤下已灌漿的碎石樁,但去年勘測發現,灌漿要達到預期效果有一定風險,所以決定降低隧道走線。直徑14米,全球最大的隧道鑽挖機要深潛至水平面下40米,差不多13層樓深,繞過碎石樁後向上鑽挖。究竟新走線較原方案下降多少?路政署未有回覆,只是說隧道設計斜度會相應調整。

隧道鑽挖機原定穿過碎石樁,但路政署說因為灌漿效果預期不佳,改為繞過碎石樁,深潛至40米深再爬升。(香港寶嘉建築公司片段截圖)

人工島沉降慢 改以隧道鑽挖機掘出口

路政署又披露另一技術困難,是人工島填海沉降較預期慢,影響海底隧道在人工島的出口位置,未必能如期展開「明挖回填」(先挖掘後回填)工程。署方說決定修改設計,以隧道鑽挖機取代,即由海底鑽挖至出口,現正落實詳細設計。

兩項修改,涉及多少額外開支?會否進一步延誤?路政署發言人沒正面回應,只表示估計有足夠應急費用應付額外的開支,「目前,我們的目標仍然是在2018年底完成隧道工程」。翻查立法會文件,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工程預留了30億作應急費用。

這筆應急費用,可能還要應付人工島「飄移」的問題。詳見:【港珠澳大橋】人工島「 飄移」 承建商爆恐橋躉傾斜 停打新樁

挖掘隧道的鑽挖機,直徑達14米,被指是全球最大,而屯門接人工島的連接工程建築費高達182億元。(路政署網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