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局】創科專才計劃或「傾斜錯配」 莫乃光促盡快檢討完善
創科局推出科技人才入境先導計劃,為輸入海外和內地科研人才開設特快通道,最快4周內可完成審批簽證。
計劃本為應對創科人才短缺,但現時只限科技園及數碼港的園區公司,有意見認為對其他初創公司造成不公;另外首年限額設為1000人,但每間公司每年限額卻定於100人,亦令人質疑會否由規模較大的公司「壟斷」人才配額,中小企以至初創變相未能實際得益。
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認同,今次計劃存在一定資源錯配和不足,期望當局能盡快作檢討及落實相應調整。
暫只限「合作公司」參與
創科人才短缺一直是不少業界人士的聲音。創科局公布輸入專才計劃時亦曾指事前曾向數碼港及科學園內不少公司徵詢意見。然而儘管科技園和數碼港這本港兩大創科巨頭,已收羅了許多科企在內,但事實上仍有不少初創公司在這兩大基地外紮根,又或正輪候遷入。今次計劃只限上述兩者的租戶和培育公司參與,變相令其他科研公司排除在外,造成不公。
「親疏有別」難免不公
當局解釋指因科技園、數碼港以至創科署一向接觸及了解這些園區公司,故可減省程序快速處理,亦承諾推行後最快半年內可再檢討。然而這正正是對日後檢討和調整的限制。為令計劃加快出台,當局今次做法不難理解,但亦意味那些「園區以外」的公司始終一日不入「園內」,亦未必能被當局所「認識」和「了解」,繼而得益於特快通道。
即使日後加入所有本港科企參與計劃,按現時做法,科創企業要申請名額,亦要由科技園和數碼港先作首輪審批,才再上達創科署作終極決定。這亦反映就科技園和數碼港相對不熟悉的公司,審批時間自然亦會較長。
每間公司名額或過多
其次,計劃首年最多接納1,000名外地人才來港,但對於每間公司或機構的名額卻設於100名。以科技園及數碼港內千餘間園區公司計,名額本來已是僧多粥少,令人懷疑每間公司多達100個名額的設定,會否令外地專才的名額最終出現向大型科企傾斜、中小型公司未必真正受惠。
由於有較多資源和經驗處理行政程序,大型企業一向在申請政府資助等較有利、較快獲批,相反中小企由於缺乏經驗和人手處理文件等繁複程序,一直較為吃虧。因此今次計劃將每間公司的名額設於100人,對比總申請額僅為千人而言,明顯過多。
大公司恐批量申請名額
而且有別於其他輸入專才計劃需要為每名員工逐次申請,今次計劃容許公司以一宗申請一併處理多名外地員工來港工作的程序。雖有助提高行政效率,但可能令大公司批量地申請多名外地員工來港。大企業對人才需求較大,若每間公司平均申請10個名額,只需10間公司已能用盡所有名額。
或造成大量短期合約
為平衡本地人才就業機會,計劃要求公司聘請每3名外地人才,要在本地增聘1名全職僱員和2名實習生,分別為期1年及3個月。不過或會衍生另一問題:會否有僱主因要保留外地人才的名額,而將一些原有長期職位變成1年期合約制,以合符計劃條款,變相令部分本地職位拆散、變成短期合約。
莫乃光:人才經驗要求過低
資訊科技界立法會議員莫乃光認為計劃能紓緩創科人才需求,但無疑當中存在不少錯配,或影響最終成效。另外他又認為計劃對輸入人才的工作經驗要求過低,現時只要求學士學歷的人才要有1年工作經驗、碩士、博士更無需經驗。
莫指業界現時主要缺乏具5至7年工作經驗較為中層的人才,如果要針對性解決人才荒、及做到「師傅帶徒弟」的效果,應將人才經驗要求相應提高。他續指若未來只吸納較淺年資的海外人才來港,相信對本地新畢業生求職或會有影響,冀當局盡快作檢討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