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識科擬只設兩個評級?通識教師聯會反對 批有違教改原意
根據《星島日報》報道,教育局將研究中學文憑試通識科改動考評方法,例如只設「合格」及「不合格」兩個分級。
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關展祺表明反對,認為改動大大減低科目重要性及資源投放,有違教改設立通識科「全人發展」的原意,「變相鼓勵學生唔洗讀得精益求精,hea讀完就可以收工。」他認為新高中學制推行9年,通識科培養學生關心社會時事、認識國情以及價值觀教育等,亦符合國際間重視價值觀教育的趨勢,若削弱科目的重要性,質疑是否反其道而行。
高中通識教育自2009年在中四推行,是文憑試四個核心科目之一。據報道,教育局初步就該科的課程及考核再啟動檢討機制,擬向考評方向改革,包括文憑試只設「及格」及「不及格」,不再以1至5**評級,亦可探討改為選修科目或「只修不考」。
香港通識教育教師聯會主席關展祺反對有關建議,指當年教改訂定「全人發展」和「終身學習」的目標,希望在通識科建立學生處事價值觀和關心社會時事。他指,若只收窄至兩個評級,無疑減低學生對科目的重視程度,「變相鼓勵學生唔洗讀得精益求精,學習成效會有拆扣,hea讀完就可以收工。」
而學校亦會相對減少對科目投放資源,整體做法有違教改目標。他續指,通識科作為核心科目,兩個評級會對應考能力較高、在該科學習投放時間比例長的考生「不公道」。
國際間重視價值教育 舉動若屬實是「開倒車」
任教通識超過十年的關展祺表示,通識科推行九年,過去教師須不斷轉型配合改革,目前教學發展成熟,亦通過科目提高學生關注社會時事及公共政策,學會客觀分析及印證觀點,「判斷力高咗同快咗」;亦透過通識訓練,建立處事價值觀及思考模式,「例如政策推行,政府背後理念,犧牲代價值唔值等。」
他指,現時不論僱主或各國教育,均日趨重視價值觀教育,若削弱科目重要性,質疑是否反其道而行,「改變是咪開倒車?」他不揣測今次改動是否涉及政治考慮,但促請局方必先諮詢業界意見,才展開改動機制。
《香港01》向考評局查詢改動建議會否削弱通識科認受性,局方回覆指,政府成立的「學校課程檢討專責小組」正就中小學課程作整體檢討,會因應專責小組的建議,適時作出討論及提出專業意見。
通識科望加強學生對社會的觸覺
通識教育科早沿於1992年舊制高考,當時已納入為其中一科高級補充程度(AS-level)科目。其後前行政長官董建華在2004年發表施政報告,定下新高中及大學「3+3+4」學制改革方向,同年11月展開公眾諮詢,要求將通識科列為四大核心科目之一。
最終新學制於2009年9月推行,根據當年報告書指,通識科設立目的是透過探討各類當代議題,擴闊學生的知識基礎,以及加強他們對社會的觸覺。
時任教統局局長李國章當時亦曾表示,希望通過學制改革,擴闊學生基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並能更好地與國際主流社會,包括美國與中國內地等學制接軌,期望新學制為下一代以至香港整體帶來重大長遠利益。
2015年檢討:通識課程架構應維持不變
及後教育局於2012年起檢討新高中學制包括通識科,2015年公佈《新學制中期檢討與前瞻報告》。報告指超過九成學校同意學生在完成中學教育後,能達至通識科課程宗旨;另有78% 學校同意三個學習範圍及六個單元的課程架構應維持不變。
檢討亦曾兩度調查新高中畢業生對文憑試意見,超過7成的受訪學生同意通識科有助加強他們的知識基礎、多角度思考能力、明辨性思考能力,以及對社會的觸覺。
現時的中學文憑試有逾六萬人應考, 2017年通識科整體成績,更分別有89.5%及8.9%的日校考生取得第 2 級或以上與第 5 級或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