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年參茸藥行「大和堂」活化變咖啡店 藥瓶、百子櫃飄出咖啡香
在九龍城衙前塱道,一片緊密相連的唐樓之間,一棟黃色「廣州式騎樓」,破舊卻更顯歷史痕跡。地舖的古老牌匾寫上「大和堂」三字,這間傳統的參茸藥行由1932年起,已屹立86年。
捱過日本侵華時期,見證香港回歸,沙士期間戴上口罩候診的市民惶惶不可終日的子,時間巨輪帶走一切,隨着老中醫師相繼離世,即使掌櫃接手轉營只賣藥材,亦要在去年中結業。
不過,老店終被賦予新生命,2個月後活化成咖啡店,百子櫃、玻璃藥樽日後不再只得苦澀藥材味,而是盛載咖啡豆飄出沁人心脾的甘香。
「我屋企四代都開醫館!」藝人楊千嬅在港產片《乾柴烈火》中的家,正是「大和堂」。這座戰前唐樓樓高四層,興建於1920年代,地舖由1932年起作為醫館,以前舖後居的方式經營。老中醫師鍾伯明於1940年來港行醫,其後接手醫館,並傳給長子鍾福利。二人相離世後,由親戚、掌櫃郭先生繼續經營,從醫館轉為中藥行。
未繼承醫術 卻與百子櫃結緣
自小在醫館長大的鍾潔儀,是鍾伯明七名子女中,唯一的女兒。鍾老醫師從不教女兒醫術,也甚少讓她到醫館,但她仍會跟隨哥哥學習藥材知識,與百子櫃結緣,「把脈也不懂,我只懂執藥,手板眼見功夫,每次拉櫃桶出來,都要一手托住下方,以免反側、藥材掉落。」她至今仍記得,百子櫃的頂部數個櫃桶,一般都不會放置藥材,而貴重的藥材如參茸等,就只有店內的「大師傅」才能拿取。
醫館忙碌的時候,3、4個掌櫃圍住百子櫃轉,偶然更會互相碰撞。鍾潔儀憶述2003年沙士期間,數十名病人一早到門外排隊候診,「爸爸一個人忙不過來,我的六個哥哥、弟弟也要到館內幫忙,量體溫、執藥、登記,由朝忙到晚,連外國人也來看中醫。」
鍾潔儀:若父親仍在世 必定繼續營運醫館
父親將一生奉獻給醫館,在女兒眼中,病人的地位在父親的心中遠較家人重要。醫館常年不休,即使大年初一,也只與家人共享天倫約兩小時,便急忙到醫館看診,「若不是他離世,應該會一直將醫館經營下去。」憶起老父的點滴,鍾潔儀眼乏淚光。
鍾伯明踏入古稀後不久便離世,曾由鍾潔儀的大哥鍾福利接手,繼承父親的醫訓,父子倆都日夜操勞,為病人獻出所有。及至2012年,鍾福利亦去世,鍾潔儀說,由於有四個兄弟長居海外,未有接手醫館,幸得親戚兼醫館大掌櫃郭先生繼續經營,並轉型成為中藥行,惟最終仍在2017年中結業,為「大和堂」劃上不完美的句號。鍾潔儀不捨說:「我也曾經想過接手做下去,但畢竟年紀大了,也沒有辦法,不捨得都要捨得。」
「大和堂」開業至今,經歷過三代「話事人」,但不變的是其裝修。金漆招牌「大和堂」高掛門外,唐樓騎台的支撐柱「兩隻腳」,以白底紅字寫上「大和堂熟藥 世醫鍾伯明男授福利」。走進店內,右邊的一排排深啡色實木百子櫃早已清空,但貼在每個櫃桶外的藥材便條,仍清晰記錄小茴、山桂肉等中藥材的擺放位置。門的左邊,一張古舊的長木椅,給病人輪候使用。
新租客:不想老店消失
這一切,對新租客Henry而言,既陌生又熟悉,因為他是個土生土長的「九龍城人」。去年11月時經過這裡,見到大門緊閉的「大和堂」,門外貼有出租告示,即聯絡地產經紀看舖,「我對九龍城特色舊舖、情懷的東西,都有興趣。可能受英國讀書的影響,歐洲人很講究文物保育,令我也不想老店就此消失。」
兩個月後重開 留住古董
Henry坦言對「大和堂」的記憶不多,只從媽媽口中得知小時候曾到此看病,也喜歡這裡的吃山楂餅,兒時回憶成為今天的活化點子:「當時看舖,入來見到百子櫃好似咖啡bar,就想若給人飲住咖啡,看住百子櫃、懷緬香港的過去,感受古色古香的氣氛,成件事都幾夾。」於是,他決定租下店鋪,並保留店內的部分古董,裝修工程將於5月2日開始,預料兩個月後新舖開業。
新店開業後,醫館藥行飄來咖啡香,老街坊看着店中央的「大和堂」金漆招牌、百子櫃、長凳、牌匾、鐵閘等等,感受記載著時間年輪轉動的軌跡,相信百般滋味在心頭。
「大和堂」將於4月27日(星期五)至5月1日(星期二)期間,每日早上11時至晚上7時,開放予市民參觀,若想看看老醫館的原貌,就要把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