輔助抽血器含血花傳播丙肝病毒 醫學界促醫管局盡快解決問題

撰文:梁煥敏
出版:更新:

瑪麗醫院昨(3月31日)公布一宗院內感染丙型肝炎個案,一名53歲女病人完成屍肝移植手術約一年後,確診感染丙型肝炎,最終於去年12月死亡。追查發現最大可能是重複使用的「輔助抽血器」,曾為帶丙肝病毒的病人抽血而受到污染,在醫護人員以同一輔助抽血器為她抽血時,令病毒進入其身體,為全球首例。
有醫學界人士指出,利用「輔助抽血器」抽血,廣泛用於醫院逾十年,但回頭使用傳統針筒抽血一樣有風險,促請醫院管理局盡快解決問題,以免醫護人員及病人無所適從,也影響互信。

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右)指出,過往未有案例指「輔助抽血器」可間接將病毒傳給病人。(鄧倩螢攝)
瑪麗調查發現兩病人雖同住K16S病房,但二人沒有機會直接接觸,故已排除這因素。(鄧倩螢攝)

疑兩途徑令病毒感染病人

院方追查後發現,死者入住的病房K16S,曾有一位男濫藥吸毒病人住在該病房。香港大學醫學院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表示,病人丙型肝炎與同病房的濫藥病人的丙型肝炎基因型相同,相信源頭來自該名濫藥者。調查已排除環境及其他人為可能,追查發現只有輔助抽血器在兩者之間有關係,護士也發現輔助器內有些血點帶有丙型肝炎,基因型和兩名病人身上的病毒一樣。

袁國勇將是次事件的「元凶」指向輔助抽血器,原因是輔助抽血器並非一次用過即棄,而是會重複使用為不同病人抽血。他指出,有兩個可能性令病人感染丙肝病毒,一是抽血後拔出真空抽血管時,有血點濺出,污染抽血管嘴及輔助抽血器內壁,醫護人員手部或手套接觸到,再為下一名病人抽血時傳染第二個人;另一可能是將抽血針插入輔助抽血器時,針尾接觸到輔助器內壁的丙型肝炎病毒,當為死者抽血時,病毒如被注射入病人體內。

輔助抽血器的作用是防止護醫人員在抽血後,意外被針頭刺傷。

現時抽血改用非傳統針筒方法,而當中「輔助抽血器」(紅圈示)會重複使用,今次事件顯示在拔走抽血管(紫色蓋)時,會令血花濺出到輔助抽血器內壁。(鄧倩螢攝)

醫管局未立即全面停止重複使用

醫管局表示,將逐步更換所有醫院的輔助抽血器,料將花費數百萬元。醫院管理局質素及安全代理總監蘇詠儀醫生補充,已通知全部前線醫護人員有關輔助抽血器的危險性,會盡快將現有重用的輔助抽血器換成單次使用。

醫學界指用傳統針筒抽血有風險

立法會議員郭家麒表示,現行的抽血方法已使用超過10年,相信本港大部分的醫院採用同樣方法為病人抽血作化驗。郭指出,現時仍可採用舊式針筒取代,但對醫護人員來說,特別是抽血員有極大風險。另外,他又表示,死者因進行肝臟移植,當時正服用抑制藥,較一般人的抵抗力不同,可算是不幸。惟現時未有其他方法取代下,若然要作出改善,只能回頭選用舊有方式抽血。

李國麟促醫管局盡快提出解決方法。(資料圖片)

立法會衞生服務界立法會議員李國麟則說,瑪麗醫院方面於記者會中未有提及有否新創方式或建議去改善現行的抽血方法,只描述事件經過,擔心會影響前綫醫護人員及病人之間的互信,「其實講好耐,都無法解釋係咪人為技巧問題,還是儀器出現問題。」令到大眾有感無所適從,建議醫管局可再作研究。

但他認為,舊有的針筒抽血方式容易令醫護人員受到感染,加上較易出錯,不太適用,故難以取代現行的抽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