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公屋富戶其實不「富」 「魚蛋論」是否政策初衷?

撰文:投稿
出版:更新:

文:軸心

房協剛宣布加租以及跟隨房委會推出富戶政策,做法與房委會一致。由 9 月起,新的租戶中,入息超出入息限額 5 倍;或資產超出入息限額 100 倍;又或在港若擁有住宅物業;符合其中一項條件便須遷出單位。

一聽到「富戶」二字,相信不少人都會產生負面的印象,認為他們「有錢又霸住公屋」,阻礙其他有需要的人上樓。然而需要留意的是,這些富戶到底有多「富」?確實公屋之中現時住有不少富人,但到底這些人是否主流?將這些「富戶」趕離公屋後,他們在私人市場又會處於什麼境地?環顧現時整個富戶政策,其實它所針對的到底是真正富人,還是只是一群生活環境稍為改善了的中下階層?

私樓價過高 「富戶」也買不起

舉例而言,根據富戶政策,三人家庭資產不得超過 230 萬。其實現時一家三口,家中兩老工作數十年,一生勤儉沒太多使費,有點積蓄;兒子畢業後工作幾年,收入中等,積下一點「老婆本」,其實要超過限額不算太難。固然他們的境況已好過不少基層,但問題是,到底這一家人是否真如外界所想般富有?拿着這二百多萬,他們可以在私人市場得到什麼住宅?

須留意的是,持有資產和手頭上的現金本身就有很大不同。資產可以包括聯名持有小公司股份、小巴的士牌照等等,根本難以抽出。況且即使是有現金在手,也很可能是家中長輩的「棺材本」。

環顧現時整個富戶政策,其實所針對的只是一群生活環境稍為改善了的中下階層。(資料圖片/吳鍾坤攝)

其實政府從無解決過核心問題,就是整個置業階梯嚴重斷裂,亦無人保證這些問題在可見將來會有所改善。現時私樓樓價遠遠超過一般市民可負擔水平,租金也節節上升;居屋變成「大抽獎」,中籤的人少之又少;綠置居數量不多、杯水車薪,還要在既有公屋之中騰出。

再加上,現時要購買超出 600 萬的物業,只能按揭六成。600萬樓價過往是大數字,但現時連個市區兩房單位都未必買到。如此情況下,這些「富戶」即使買得起私樓,也大有可能需要大幅降低居住面積,傾盡家財買一個較小的單位,或是再退而求其次購買舊樓,然後捱貴維修費。

房協今次暫時不影響現有租戶,但要將租約轉讓給非戶主配偶(即包括子女)就要受到規管。況且,也難保日後房協又有「迫切需要」,大條道理收緊政策。

窮人鬥窮人 「魚蛋論」思維不可取

這並非說不關注基層,而是一個現實問題。固然比起許多劏房戶,現居公屋的人確實處境已好了不少,當他們處境改善後,騰出單位讓基層入住,理論上也無可厚非。

但事實是現時住公屋的人,根本無法以合理的方式往上流動,富戶政策事實上就是在公屋的頂部「落刀」,將境況稍好的人趕到私人市場,卻無視他們日後買私樓的能力。因此如果遷出公屋的資產限額,未能因應私人市場的情況而按時調整,往往只會流於死板。

富戶政策將境況稍好的人趕到私人市場,卻無視他們日後買私樓的能力。(資料圖片/鄭劍峰攝)

這是香港房屋政策,以至整個政府思維長久以來的一個問題——對一般市民嚴苛,卻對富人寬鬆。

政府自己無力壓抑樓價和私樓租金,公屋建屋量大幅落後,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又未就如何開拓土地供應來源取得共識,用粉嶺高球場建公屋「十劃未有一撇」,套丁、棕地問題解決不了……房屋供求失衡問題隨時間持續惡化,一到問題大了,政府就繼續向「窮人之中較有錢的人」開刀,製造中下階層與基層之間的利益對立,窮人鬥窮人。

固然公營房屋是理應留給最有需要的人,現時公屋之中確實可能隱藏不少富人,例如在外持有物業,或是上市公司主席等,要求這些人搬離屬相當合理。但畢竟這些人僅是少數,更多更多的,其實就是上文所述的家庭,高不成而低不就。

一個成熟的房屋政策,是應該不斷改善市民的居住質素,而不是要一些生活水平稍為改善,但又未算富有的人在口袋中「嘔」錢出來,把房子讓給更窮的人,然後隨便他們自生自滅,「大家一樣冇錢就夠晒公平啦」。這種「魚蛋論」思維,到底是否我們房屋政策的初衷?

(本文為投稿,稿件可電郵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純屬作者意見,不代表香港01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