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料水擬填海60公頃 提供1.1萬伙單位 規模等同沙田第一城
土地供應小組曾表示填海增加土地供應,是可行的建議方案。據政府委託顧問剛完成的沙田馬料水填海可行性研究,填海規模約60公頃,連同搬遷入岩洞後可騰空28公頃的污水處理廠用地,預計可興建約1.1萬伙單位,公私營比例為6比4,有望成為本港中長期的土地供應來源,料最快2026年可推出。
政府早已定出5個近岸填海的選址地點,包括小蠔灣、欣澳、馬料水和屯門龍鼓灘及青衣西南,其中馬料水的技術可行性研究報告早前已完成。當局初步打算填海約60公頃,連同沙田污水處理廠搬遷至附近的沙田女婆山岩洞後,可騰空的28公頃土地,合共有88公頃土地可發展。
30%綠化地 建海岸線減低生態影響
報告指出,88公頃的土地將可興建1.1萬個住宅單位,以公私營房屋比例為6比4,料容納約3.4萬人居住,規模與鄰近的沙田第一城相約(約1.06萬伙)。
此外,填海區估計可提供4.15萬個就業職位,並會預留30%用作綠化用途,建築物高採梯級式發展,樓宇高度由內陸向海遞減。至於生態價值方面,初步評估顯示填海範圍內的海洋生境損失輕微,建議填海後設立「生態海岸線」,提高當區的生物多樣性。
屯門龍鼓灘填海 不建議北面建住宅
至於屯門龍鼓灘的填海計劃,據政府剛完成的顧問研究報告,透露填海選址的北部以輕工業為住,建議不應興建住宅;南面現時則有零星村落聚集,日後可維持低密度的鄉村式發展。
而該區的工業用途可配合屯門西、洪水橋的物流、綠色工業等發展,料可提升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競爭力。
沙田區議員蕭顯航指出,污水處理廠遷出後,騰空的28公頃土地其實已足夠興建房屋,毋須再填海來增建土地。他續稱,不僅填海工程對居民造成滋擾,填海興建住宅單位更會對該區造成屏風效應,「嗰個位於城門河口附近,起樓的話會擋住啲風。」
蕭顯航表示,新界東人口持續增加,現時該區的公共設施配套,已以不足以應付居民需求,尤其在交通承載力方面,更惶論興建住宅後,至少有3萬人口遷入馬料水:「宜家朝早出市區車龍都塞到科學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