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周報】安老服務人員供不應求 輸入外勞可補空缺?
調查指安老業護理人手空缺率達18%,勞工及福利局局長羅致光表明,如改善本地安老服務人員待遇以吸引人手的策略無效,將於最快明年底在資助院舍輸入外勞填補護理員空缺。不過,外勞政策牽連甚廣,政府在全盤改善業界培訓、前景及行業負面標籤,提升本地年輕人和婦女入行誘因前,即急於擴大輸入安老外勞,實言之尚早。
本港安老服務愈來愈供不應求,去年逾6,000名長者於輪候資助護理安老宿位及資助護養院宿位期間離世。據《香港人口推算2017-2066》,長者人口(65歲或以上人士) 將會由2016年的116萬增加至2036年的237萬,再進一步上升至2066年的259萬,每三個人當中就有一位是長者。但整體勞動人口則由2016年的362萬上升至2022年的368萬頂點,然後下降至2066年的313萬,兼之基層工作的缺人情況持續,顯然不足以應付安老業需求。
工資中位數跑輸大市
今年《施政報告》提到,明年四月將資助院舍的個人照顧工作員和家務助理員的薪酬,調高兩個薪金點,前者由中點薪級6增至8,即由月薪15,845元調高至17,995元;後者由中點薪級5增至7,月薪由14,905元加至16,890元。若上述調配成效不佳,最快明年底在資助院舍輸入外勞作護理員。
安老事務委員會主席林正財指,過往四至五年間,政府已着力改善員工待遇,津助院舍護理員薪酬由9,000元升至16,000元,又有四層晉升階梯,最高層與登記護士資歷一樣,實際工作則與中型院舍院長一樣,並提供管理方面的培訓。「幾年前還不認同要輸入外勞,當時護理人員的工資太少,應該按他們工作的辛苦和複雜性給予相應工資。然而,現時工資已達16,000元,仍然請不到人,證明已不單是錢的問題。」他特別提到香港的失業率只有3.1%,或是致令業界人手短缺的原因,「這是零和遊戲,即使安老業增加到人手,也是從別的界別搶過來,屆時又有另一行業人手不足。很多機構有錢剩,因為根本請不到人。因此,整個勞動人口結構顯示,不得不輸入外勞。」
不過,參考統計處《收入及工時按年統計調查報告》,去年5至6月全港僱員工資中位數為16,200元,按年升4.1%,即使護理員工資達16,000元,亦只是追近工資中位數,薪酬並非特別高,加上屬厭惡性行業,自然沒有太大誘因吸引打工仔加入安老業。按行業分類,安老院護理員所屬的「雜項活動」行業,上年5月至6月的每月工資中位數僅11,500元,絕對「跑輸」大市。
工會倡月薪加至兩萬元
職工盟社區及院舍照顧員總工會秘書鄭清發卻指,工會早年已要求改善前線安老服務員薪酬,現在才加兩點根本不足,「在(2001年)一筆過撥款後,機構參考的薪級點一直以第六點為中位數頂點,至今也沒改變過。」他對比其他基層工作工資,如洗碗工月薪已達17,000元,並指護理員工作壓力更大,至少要加四點,月薪過20,000元才合理。加上曾有僱主聘請外勞後即解僱本地員工,令他擔心政府一開此先例,便會不斷擴大輸入外勞,令本地從業員薪酬水平難以改善,最終倒果為因,「講到尾也是政府不願出錢,根本沒尊重過在安老院工作的員工!」他又質疑羅致光誇大人手短缺數字,指他未有計算散工人數,而且政府未盡力改善本地員工待遇前,不應隨便輸入外勞。
人手不足損服務質素
以往政府只容許私營院舍聘請外勞,但人手不足問題日趨嚴重,2014年4月,政府容許參與社會福利署「改善買位計劃」的私營安老院舍,可就其非買位部分申請輸入護理員。自此,在「補充勞工計劃」下獲批輸入的長者服務護理員大幅上升,由2013年的651人,到2014年上升逾一倍至1,377人,2015年為1,035人,去年有1,383人,佔全部批核申請的三分之一,幾乎全部來自內地。在2017年8月,社會福利署向69間非政府機構發出問卷調查,結果顯示,目前個人照顧工作員在資助安老和康復服務單位(包括安老院舍)的空缺率為18%,因此羅致光有意在資助安老院舍以同樣計劃輸入外勞,以填補人手空缺。
人手短缺問題確實直接影響服務質素,25歲的陳巧玉三年前於一間甲一級別的買位私營安老院舍工作,她憶述曾有院友企圖自殺的經歷,至今仍然令她心痛,「有位婆婆,在毫無先兆下,拿起鉸剪指着頸項,揚言要自殺。幸好婆婆家人及時趕到勸阻,才阻止慘劇發生。」當時人手非常短缺,所有員工都只能趕忙地完成基本工作,完全沒時間對院友噓寒問暖半句,對於長者的情緒變化實難以一一留意,她說:「若人手充裕,每位長者都可以得到較貼身的照顧,尤其較少家人探望的長者,他們需要的護理也包括心靈。」
或威脅菲印外傭供應
康福護老中心屬甲一買位私營安老院舍,兩年前透過「補充勞工計劃」,共輸入了七名外勞。計劃規定外勞的工資不得少於本地員工,而私院護理員的每月中位工資為12,000 元。七個外勞來自內地不同省份,年齡20至40歲。來自重慶的29歲王姑娘由居港的表姐介紹來院舍工作,她用尚帶普通話口音的廣東話說:「最困難是,我本來不懂說(廣東話),又聽不懂,老人家又心急,我又心急,要經常找同事幫忙,後來聽得多便懂了。」
雖然引入外勞可以解決人手上的燃眉之急,但亦衍生其他問題,除了如王遇到的語言障礙外,院長鄒錚指文化差異也是大問題,如要改掉「送紅包」等習慣,「即使是很便宜的東西,如長者的個人用品也不能要。另外便是洗澡,要不斷提醒他們一定要把長者的全身遮蔽,因為內地慣了(同性別)全部人一起洗,無遮掩也沒所謂。」她認為政府在輸入外勞前,應先給予培訓,減輕安老院負擔,亦確保到照顧長者的質素。
對於開放資助院舍輸入外勞,鄒錚認為亦有隱憂。她指,自從政府明言有意擴大輸入外勞後,即有菲傭及印傭傳來電郵「留位」,希望政策一出便能聘請她們作護理員,因私院工資比家傭的4,000元高出三倍,假若開放輸入菲律賓及印尼傭工作外勞,勢將惡化現已緊張的家傭供應情況。她亦擔心資助院舍會以較高的價錢「挖走」私院護理員,導致私院人手不足情況加劇,「如最後是資助院舍不要的人,我們才要,那會是什麼質素呢?」現時安老院宿位有七成(50,943個)由私院提供,政府卻未有交代資助院舍輸入外勞後,如何確保私院人手充足的問題,有欠全面。
另外,鄒指政府未考慮因應外勞數目增長帶來的住屋需求。勞工處規定,僱主要為外勞提供住宿,與本地人爭房屋助長加租之餘,亦增加安老院舍負擔。鄒為外勞租了安老院附近的唐樓,每月支付約15,000元租金,但規定只可扣除他們月薪的十分之一抵銷房屋開支,七個人加起來也只得8,400元,院方要補貼剩額。
院舍經營成本方面,鄒指租金佔了總開支三至四成,另外四成五是人工,「17名護理員(人工)已逾20萬元,還有清潔人員、廚師、文員、助理,保健護士,物理治療師及社工。院長(薪金)一般30,000至50,000元,其餘的是日常開支,如買日用品,飲食等。」香港安老服務協會第一副主席羅維佳指,一般私院在捱貴租的情況下,無法增加工資留住員工,加上很多私營院舍有八成以上的院友是綜援人士,亦無法把工資支出轉嫁在住院費上。
另一方面,婦女事務委員數字顯示,女性勞動人口2014年的參與率為50.7%。但女性勞動人口參與率自29歲後開始滑落,30至34歲年齡組別男性及女性參與率,分別是96.6%和76.4%,相差約20個百分點,至55至59歲組別時,男性及女性參與率,分別是81.3%和48.1%,兩性相距達33個百分點。
從上述數字可見,現時婦女勞動人口參與率尚有上升空間,政府應設法協助及刺激婦女投入職場,同時全面檢討現有安老政策及配套,改善本地護理員待遇、提升安老服務業形象以吸納年輕人,這樣才可顧全安老業人手結構的複雜性,並非單從數字上填補人力不足了事,至於擴大輸入外勞,理應只是最後方案。
上文刊載於第85期《香港01》周報(2017年11月6日),原文標題為〈 政府勿輕率輸入護老者外勞〉,現題為編輯重擬。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1月6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5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