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焦點回顧】初中中史科大變樣 學生將來讀什麼?
「『六七(暴動)』時,你在哪裏?」初中中史課程修訂專責委員會主席梁元生,在上周一(10月30日)反詰傳媒,加上同場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的「雞毛蒜皮」論,令該個說明第二階段諮詢課綱的記者會變調,讓社會對未來的中史教育反添疑慮,擔心官員諸多避諱下,未能培養出學生有多元史觀,達到全面認識國家,提升國家身份認同的目標。
現行中史課程已沿用近20年,早於2013年,教育局與課程發展議會成立專責委員會,全面檢討課程架構。至去年9月,教育局展開首階段諮詢,要求初中三年至少有150個課節的中史教學,並按「詳近略遠」原則大幅壓縮史前至明朝古代史內容,加強講述晚清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史事,並在原有政治史、文化史課程架構上新增「香港發展」課題;學界當時狠批,新課程少談衰亡亂世、課題過多、概念艱深,促使教育局進一步修訂,並於上周一發表第二輪諮詢稿。
新諮詢稿加入「研習與中國歷史相關的香港重要史實,了解香港由古至今的發展歷程及其與國家的互動關係」學習目標,中大文學院院長兼課程修訂專責委員會主席梁元生解釋,中史科定位是「香港人的中國歷史」,必須以中國歷史作主軸教授香港相關課題。引發最大爭議的是,在諮詢課綱中,列明中英談判、《基本法》制定過程、以及特區政府成立概况等,卻隻字不提六七暴動及六四事件,僅以「建國以來香港與內地的關係」一句帶過。
「六七」、「六四」雞毛蒜皮?
教育局史觀令人遺憾
面對記者連番追問,教育局副秘書長康陳翠華竟指,「不會將一些雞毛蒜皮的東西放進去,一定是一些大的歷史事件才放進去」,她又強調當局沒有「落閘」,即出版商仍可在教科書加入相關資料並送交當局評審,教師亦可憑自身專業教授相關內容;教育局總課程發展主任陳碧華亦稱,不能只放大政治議題而忽略其他社會、經濟及民生史事;梁元生則反問記者六七暴動事發時身處何方,說單靠記憶書寫歷史,並非當局制訂課綱的準則。
儘管康陳翠華翌日(10月31日)即承認「雞毛蒜皮」用詞失當,但局方代表在回應傳媒質疑時,一味顧左右而言他,反更令人生疑,他們面對敏感議題時是否有所顧忌?
而更令人遺憾的是,在局方眼中,六七暴動和六四事件竟都稱不上是重要的歷史事件——六七暴動正是文化大革命在香港的延伸,是呈現1960年代中國、英國與香港之間微妙三角的最佳史例;而以流血告終的六四事件,更是一場牽動過百萬港人關注及親身參與聲援的大型社會運動,亦反映中國在改革開放後所遭遇的最大挫折,有關內容絕對值得學習、以史為鑑。
然而,梁元生卻稱,六四事件、六七暴動純以香港角度看是重要,但對中國歷史整體發展影響不大。教協教育研究部副主任、資深中史科教師陳仁啟批評梁的說法是「縮骨」和自我審查,他強調若要教授改革開放,必定要談到引入市場經濟導致「官倒(官員倒賣緊張物資)」貪腐,知識份子上街爭取政治改革而觸發當局鎮壓,爆發六四事件。
出版商受壓或「寫少一點」
教育學者:壞事更加要教
陳仁啟提醒,課綱只屬課程概覽,即使局方沒有提及敏感史事,不妨礙教師按課題範圍授課,但關鍵在於「當局未來會否沿行政途徑,對學校、教師和教科書出版商施壓,將教學內容『扭』到順其心意為止。」
中史教師會會長李偉洪則透露,教育局評審中史課本時,通常會要求在編寫爭議歷史事件時「寫少一點、簡潔一點」,出版商難免受到壓力而順從。他指中史課題性質與語文、通識等人文科目類近,不時有教師在未接受歷史師資培訓下,被校方安排兼教中史,唯有教科書寫什麼就教什麼,「假若教材刻意不提及某些事件,教師不會主動去教,學生亦沒有機會知悉」。
教大教育政策與領導學系客席助理教授梁恩榮認為,教授史實只是歷史教育的基本,最重要是教導學生如何客觀地檢視過去,從而汲取教訓推動自身以至社會進步,「因此官員制訂課程時不應該避重就輕,好事固然要教,但壞事、錯事更加需要教,才可培養學生批判思考,明白什麼是對什麼是錯。」 梁恩榮指出,教育局打算將某些課題納入或不納入課綱,必須向學界和公眾開誠布公,詳細解釋學術理據,否則難以令社會信服。
課時不足、角度單一
恐「犧牲」世界史
除了上述爭議,是次修訂亦引發課時之爭。當局分別於1996年和1997年,把初中歷史科(又稱世界歷史科)及初中中史科列作核心科目,並建議學校每周分別安排至少兩個教學課節。根據教育局資料,全港近九成中學開設獨立中史科,另有一成學校將兩史合併或開設綜合課程,但中學開設獨立世史科的比例卻僅六成。
陳仁啟指出,現時中史科及世史科課綱均設有香港史課題部分,其中中史科聯結香港和中國發展軌迹、建立學生鄉土感情和民族認同感;世史科則透過研習各國古今發展,引導學生理解香港本土歷史進程,而學生同時修讀兩史課程,亦助他們從不同角度了解歷史。「香港歷史是中國歷史和世界歷史相互影響的產物,假若中史獨立必修,勢必會減低世史科或者綜合歷史課程在學校課時分配的話語權,間接剝削學生從中國以外角度研習歷史的機會。」
在觀塘一所津貼中學任教初中中史的張老師認為,由於中史科和世史科現時並非必修科目,學校經常會向兩史「借用」課時供語文、數學等必修科使用,「本身分配予兩史的課時已經非常緊張,假若未來中史變成必修科,雖然可解決校方佔用中史科課時問題,但變相犧牲尚未必修的世史科,屆時只會有更多學校停辦獨立世史科。」
張老師以自己任教中學為例,校方為兼顧不同科目需要,即使中史科經常出現落後情況,亦不會為其安排更多課節補課。他坦言,最多勉強教到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建國,無法再教改革開放、文化大革命等近代課題,唯有叫學生自修,「文化史課程則完全趕不及去教,單憑區區每周兩課節,要毫不遺漏地教導學生所有內容,根本沒可能。」
中史過住被視作「填鴨科」,被學生及社會輕視,教育局經檢討後推出課程諮詢、銳意改革中史教育,其誠雖然可嘉,但局方在制訂課綱時,竟對六七暴動及六四事件等敏感議題避而不談,明顯有違以古鑑今、理性批判的歷史教育原意。當局必須認清,只有公正客觀的歷史教育,才能培育新一代成為具備歷史感、勇於承擔歷史使命的國民和公民。
上文節錄自第85期《香港01》周報(2017年11月6日)〈 六七、六四不是「雞毛蒜皮」 中史應該怎樣教?〉,現題為編輯重擬。
瀏覽更多周報文章︰【01周報專頁】
敬請留意11月6日星期一出版的第85期《香港01》周報,各大書報攤及便利店有售。你亦可按此訂閱周報,閱讀更多深度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