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結香港基金倡「補貼置業計劃」 鎖定公營房屋補地價金額

撰文:王潔恩
出版:更新:

由前特首董建華牽頭成立的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第3份土地及房屋政策研究報告。報告建議實施「補貼置業計劃」,以建築成本出售公營房屋單位,鎖定補地價金額,不再隨樓價浮動。估計30年後全港7成半家庭可成為業主。

團結香港基金報告建議,政府可透過成立「土地發展專員辦事處」,統籌有關土地發展的審批工作。(資料圖片/鍾偉德攝)

報告指出,大部份「市區閒置官地」或「預留鄉村式用地」均零散,無法支持大規模發展。報告建議政府成立「土地發展專員辦事處」,統籌有關土地發展的審批工作,加快審批程序,加快土地房屋供應。

提倡「補貼置業計劃」 鎖定公營房屋補地價金額

報告指出,「補貼置業計劃」是一個以置業為本的房屋政策,以建築成本定價出售公營房屋單位,並鎖定補地價金額。以市值400萬單位為例,假設售價為100萬,兩者相差的300萬為未來補價金額;將在最初購買時鎖定,不再隨樓價浮動,讓有關住戶按本身能力做可預期的計劃,在條件充足時完成補價。

報告建議,政府可考慮在補價釐定機制中加入不同元素,以鼓勵買家完成補價,包括提前清償補價折扣優惠、就未繳付的補價在禁售期後收取利息、分期償還未繳付補價、以及當單位市值下跌時平均下調補價等 。

報告續指,政府可分4階段推出計劃,首先推出先導計劃,出售單位予綠置居、新建成居屋、首置上車盤合資格住戶。若先導計劃受歡迎,則可擴展到未來所有新落成公營房屋。然後,政府可考慮容許所有現有居屋及租置屋業主按「補貼置業計劃」選擇補價,最後則分階級私有化現存公屋單位。

團結香港基金發表第3份土地及房屋政策研究報告,建議實施「補貼置業計劃」。(王潔恩攝)

建議成立「土地發展專員辦事處」

土地方面,報告建議政府成立「土地發展專員辦事處」,統籌有關土地發展的審批工作,並增加資源予相關部門,加快審批程序,從而加快土地及房屋供應。此外,政府應推動不同審批部門統一技術定義及標準。

報告又指,現時坊間討論的「市區閒置官地」或「預留鄉村式用地」大部分都是散落零散、無法支持大規模發展的地塊。長遠而言,香港需要建立土地儲備,按社會和經濟的不同時段需要,調節土地供應。

 

團結香港基金研究委員會成員王于漸表示,現時建築成本上升,使房協難再靠售賣居屋彌補公屋支出,故出售公屋可有助平衡政府開支。此外,雖然公屋單位數目不斷上升,但他稱因富戶政策及離婚,使不少年青人及家庭拆戶,再重新輪候公屋,令公屋居住人數減少。因此,於公屋置業可減少拆戶現象,「有樓離婚機會少些,因為涉及分家產。」

報告又指,社會有聲音稱香港有約4,000公頃「市區閒置官地」,不過,扣除道路、斜坡等,只有不足400公頃可發展,加上部份土地為細長條形狀,並位於樓與樓中間,已限制發展空間。此外,報告又稱逾930公頃「預留鄉村式用地」散落於600多條原居民村,大量土地處於屋與屋之間後巷,且土地位置遍遠、處於斜坡,加上位於濕地等敏感環境,故難以發展,團結香港基金委員會高級研究員曾維謙直言:「原居民要起三層丁屋都有難度。」

另外,報告重申填海造地的重要性,再提出在長洲南、將軍澳、屯門等地大幅填海的建議,估計可提供3,500公頃土地。若有關建議落實,可考慮將現時散布於全港海岸線的港口作業設施,包括葵涌貨櫃碼頭,整合於長洲南人工島之上,騰空寶貴的市區用地,以供發展或優化海濱之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