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誤殺案】袁國勇:死者體內含巨量細菌 腦及肺也受感染

撰文:陳雯慧
出版:更新:

DR集團CIK療程誤殺案於高院續審,香港大學微生物學講座教授袁國勇作供,他稱曾到醫院為三名死傷者作檢查,發現死者陳宛琳情況最嚴重,即使未種菌,在顯微鏡下發現她每1毫升的血液含菌量達找10萬,屬巨量情況,她的腦、肺及尿液找到細菌,多個器官衰遏。袁教授形容,CIK療程是一個錯誤醫療療程,不應該向身體健康的人進行此療程。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講座教授袁國勇用在健康人身上是一個錯誤。(陳雯慧攝)

死者陳婉琳、腳趾永久傷勢傷者黃鳳群及遭截肢傷者王靜波,分別於2012年10月3日注射CIK療程,前兩人翌日被送往律敦治醫院,後者則經聖德肋醫院轉介到聯合醫院。

喪命女事主腦及肺也受感染

袁國勇教授以專家證人憶述,三名死傷者入院數日後,袁收到兩間醫院醫生求助指,兩人病情嚴重,要求袁給予專家意見,之後他到醫院向三名死傷者看診,並發現她們都有高燒、其中死者胸口不能呼吸、頭痛、低血壓等,被診斷為敗血休克症,即細菌感染,而死者昏迷,四肢不能動彈,用手指按下去出現青瘀,其多個器官衰遏,腦部、肺部及尿受感染。另外王靜波情況非常嚴重,需要截肢。

紅血球充塞細菌不尋常

袁教授續說,之後提取死者樣本作基因分析測,發現有血液含菌量非常之高。在未進行種菌情況下,在微器鏡下發現死者1毫升血液有10萬個膿腫分枝桿菌,種菌24小時後,袁形容死者血液含菌量是巨額(HUGE),紅血球附近充塞着一群細菌,情況極不尋常,正常情況下人體血液不便存有大量細菌,並排除她們三人會意外感染的可能性,因為她們在血液只找到一種膿腫分枝桿菌,若意外感染,應會找到有其他不同種類的細菌。

需6.32小時才能培養到死者體內的含菌量

被問及會否在運輸血液樣本而感染細菌,袁教授否定此說法,並涉案血液樣本在一小時內由大埔科學園送到銅鑼灣DR集團美容分店,細菌的生長速度不能到病人的數量,根據袁的實驗,需要6.32小時才能培養死者血液含菌的數量。

相信因輔助器無消毒乾淨交叉感染細菌

袁亦在2012年10月17日應警方邀請到DR集團旗下位於大埔科學園亞太幹細胞科研中心(APSC)調查,並由次被告陳冠忠接待及講解CIK療程。袁教授坦言,找不到涉案細菌的源頭,但分別在分離機機身及吸管輔助器(pipet-aid)找到涉案細菌,認為交叉感染的可能性較大。袁相信,在實驗室操作員使用同一個吸管輔助器處理四名死傷者血液樣本,在輔助器無消毒乾淨下,可能在吸入及吸出血液下接觸空氣、或太匆忙地將液體接觸輔助器的棉花而感染細菌,所以通知警方有關結果,警方之後亦檢走有關受污染的輔助器。

健康人士貿然提升免疫力會有反效果

袁國勇表示,CIK療程至今未被世界醫學界推薦,只屬治療臨床實驗第二階段試驗,其中最大問題是細菌感染,根本不能應用健康人體身上,不認同CIK療程能提升免疫系統,並解釋若在無病情況下,貿然提升免疫系統,反而會對人體產生反效果。袁又指,若病人堅持要進行CIK或其他新療程,醫生必須以病人利益為首要,對病人有利,在沒有其他醫療選擇下是唯一可取的療程,並要獲文獻支持,並需要向病人清楚解釋療程內容、風險等,但三名死傷者在接受CIK療程時,未有人向她們提及以上指引。

須達國際標準以減少人為錯誤

袁強調,醫療實驗室必須達國際標準,取得國際認證,並指香港實驗室以前根據澳洲的標準,但發生過污染事件,改用更佳的美國血庫協會(AABB)標準,而實驗室應由醫生、專家及合資格人士作實驗室總監,根據國際認可標準制定實驗室每一步程序,不能單據個人經驗,即使如他擁有豐富經驗,必須按照相關程序,以減少人為錯誤。袁教授作供未完,周五下午繼續。

3被告依次為DR集團負責人周向榮(62歲)、技術員陳冠忠(32歲)及西醫麥允齡(35歲),各否認一項誤殺罪名。

案件編號: HCCC 437/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