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I號展尚有4個月 出土文物反映香港自宋代起為貿易航線中轉站

撰文:陳蓁誼
出版:更新:

發展局局長甯漢豪在今日(13日)發表的網誌中表示,由發展局、國家文物局和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社會文化司合辦的「從灣區啓航:『南海I號』與海上絲綢之路」展覽,現於尖沙咀香港文物探知館展出,展期至明年2月12日,即尚有四個月。

「南海I號」作為迄今全球考古發現中保存最完整、體積最大的宋代商船,1987年被發現,2007年被打撈出水,現時船隻存放於陽江的廣東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從比對船上出土醬釉陶罐,也反映香港自宋代以來,是貿易航線的中轉站,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對外貿易中扮演一定角色。

比對出土醬釉陶罐 推斷南海I號最後離岸港口為廣州

甯漢豪在網綕引述古蹟辦總文物主任蕭麗娟說,一艘中國宋代商船默默地躺在廣東台山與陽江交界20多米深的海床達800多年,2007年被打撈出水。考古人員對船上裝載的貨物作仔細觀察和研究,透過文物提供的線索,一步一步打開「南海I號」的出航時間、航行路線、前往目的地、沉沒前最後離岸港口等謎團。

甯漢豪指出,考古人員將船上出土醬釉陶罐,與廣州南越國宮署遺址宋代文化層發現的醬釉陶罐對比,發現兩者非常相似,其器型、釉色和印文與「南海I號」部份醬釉罐極為相似;再將佛山南海多個窰址出土的同類醬釉罐作聯繫和對比,經深入研究後,證實這些醬釉罐都是南海諸窰的產品,推斷廣州是「南海I號」最後離岸港口。

「南海I號」載有醬釉陶罐,圖為南海窰醬釉四繫罐,上有「酒墱」印文(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香港亦有同類陶罐殘片出土,南丫島沙埔村出土的醬釉陶罐殘片,上有佛山奇石窰「梁宅酒」印文(右圖)(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藏)。

宋皇臺聖山遺址出土同類醬釉陶罐殘片 反映香港為中轉站

甯漢豪又指,香港有不少遺址出土同類醬釉陶罐殘片,其中以九龍城宋皇臺聖山遺址最多,反映香港自宋代以來便作為貿易航線的中轉站,在海上絲綢之路的對外貿易中扮演一定角色。

「南海I號」現存15個船艙,貨物堆疊整齊。紅框為第九及十號船艙下部,出土大量肩部印有文字和紋飾的醬釉罐,破解「南海I號」出航前最後停靠港口的謎團。(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圖片)

甯漢豪表示,沉船出土文物數量龐大,接近18萬件(套),其中瓷器約佔16萬件(套),鐵器凝結物有124噸,開創中國單個水下考古項目發掘數量之最。研究人員經過考證後,基本上可確定「南海I號」沉沒時間是在1183年或之後不久。

「南海I號」的文物蘊藏非常豐富的資料,甯漢豪表示,船上發現的金銀銅器,相信產自都城臨安(今杭州)和湖州地區;而金器則是海外流行的款式,推測是半製成品,或留待運到海外的寶石產地或集散地後再行加工。根據船上貨物的產地,研究人員可重組「南海I號」的旅程:貨船沿漫長的海岸線,自北向南,途經浙江、福建地區,最後在廣州港放洋出海。

「從灣區啓航:『南海I號』與海上絲綢之路」展覽共展出255項展品,展期至2025年2月 12日,免費入場。今次展覽亦請來專家學者在今年11月至明年1月,舉行四場以「南海Ⅰ號」為主題的講座。甯漢豪表示,展覽不但呈現宋代海上絲綢之路貿易的繁盛景象,也扣連粵港澳地區於海上絲綢之路扮演的角色。

詳情:https://www.amo.gov.hk/tc/news/index_id_153.html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