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角開槍|精神健康諮委:問對錯於事無補 倡指引詳列處理流程

撰文:江麗盈
出版:更新:

北角早前發生警員開槍案,患思覺失調逾五年的38歲男子,疑襲擊母親及妻子,並手持菜刀及鉸剪衝向警員,最終被開槍擊中胸部斃命。事發至今,坊間有不同討論,不少針對著開槍「對與錯」。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心理學會副會長張傳義直指,相信在當時的環境,不論要作出任何決定同樣艱難,「你現在就算去問是對還是錯,其實是於事無補。其實都未必是能夠作出一個最正確的判斷,因為我們根本不是在現場。」

有立法會議員提出,警方應就如何與精神上無行為能力人士(MIP)接觸設立特定守則或方案,避免同類事情再發生。張傳義認為,相關指引宜有清楚的處理流程,並且盡量實在及仔細,應涵蓋由報警中心收到報案一刻開始,直至將涉案人士送院、收隊一刻為止,「這樣大家有一個很清晰的流程知道怎樣去做,而不是靠每一個人的應變能力。」

死者胞兄及死者妻子到警總外抗議,希望警方還他們一個公道。(羅日昇攝)

北角發生警員開槍案後,坊間衍生不同討論,不少針對著開槍「對與錯」。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心理學會副會長張傳義則表示,相信在當時的環境,不論要作出任何決定同樣艱難。

所以你問我(坊間的討論)是不是失焦,我就會說,你現在就算去問是對還是錯,其實是於事無補。其實都未必是能夠作出一個最正確的判斷,因為我們根本不是在現場。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心理學會副會長張傳義

提到有立法會議員提出警方應針對如何與精神上無行為能力人士(MIP)接觸設立特定守則或方案,避免同類事情再發生。張傳義表示,相信警方內部有相關指引,但或許未盡完善。

他提到,相關指引宜有清楚的處理流程,並且盡量實在及仔細,應涵蓋由報警中心收到報案一刻開始,寫到將涉案人士送院、收隊一刻為止,「這樣大家有一個很清晰的流程知道怎樣去做,而不是靠每一個人的應變能力。」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心理學會副會長張傳義。(受訪者提供)
你給一個仔細的指引去執行,其實是容易過要他在現場去想,而且你可以想像,如果他突然衝過來,我還有多少時間去想?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心理學會副會長張傳義

他舉例,如報警中心知道涉案人士有精神疾病、或屬精神上無行為能力人士,報案中心的人員應「問多幾句」,包括該人士的病歷、最近求診情況、目前狀態等。

前往現場的警員,收到這些資訊,除了可以預早穿著、或攜帶相應裝備上門,亦可以提前做好心理準備。他也建議,流程列出警員在現場應該如何留意現場環境、涉案人士的情緒、以至如何應對。

因為我們要知道部份前線警員的學歷、背景、整個訓練,都不是醫科生、不是精神科專業的訓練,變相如果你留很大的空間,讓他們自由發揮,其實有時是對他們不公平。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心理學會副會長張傳義
北角早前發生警員開槍案,警員及救援人員當日在場調查。(資料圖片/羅日昇攝)

張傳義也提到,警方過往其實處理不少這類案件,也可以考慮將這些案件資料整理,逐一研究,從中找出可作改善的地方,整合成詳細的指引,「不是一些需要很多想像的東西,他不需要去幻想很多可能的場景,因為他們日常的運作裏面,我相信都會有這些的做法,他只要取出這些個案出來,再去看怎樣做。」

他續指,坊間近年不少機構也做提供精神健康急教的訓練課程,課程已涵蓋認識各類精神病、以及基本怎樣與患者溝通,例如不要急著說服對方、請對方慢慢表達、表現出願意聆聽等,他建議當局可考慮為警員安排這類課程。

他亦指出,一般人要理解到情緒失控、行為失控的真實情況,難單靠讀書、看文字描述,建議可透過體驗、或影片輔助。

張傳義最後補充,明白事件或令部份精神病患者家屬不敢求助,但他鼓勵家屬如發現患者情況轉差,例如當發現患者表現得較暴躁、會動手動腳,應及早求診或求助,已在公立醫院精神科門診接受服務的個案,家屬亦可以致電門診要求安排提早覆診。

往往在一些基本的精神健康訓練裡面,都會有類似這些指引,甚至是一些課堂內的小練習,會有一個體驗、和掌握會好一點。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香港心理學會副會長張傳義

翻查資料,《警聲》曾介紹西九龍總區衝鋒隊於醫院急症室進行處理帶兇暴性的懷疑精神病患者演習。警方亦就MIP推出措施,當中包括由警隊臨床心理學家、其他醫學專家及社會福利署訂立的「行為指標」,列出一些MIP的常見特徵,為前線人員提供快速參考,以及提供與MIP有效溝通的建議。

警方就MIP推出措施,包括由警隊臨床心理學家、其他醫學專家及社會福利署訂立的「行為指標」。(網站截圖)
hot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