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創業日46間初創參展 有公司開發系統輔助救生員辨識遇溺風險

撰文:吳綽詩
出版:更新:

今年為中大創業日十周年,將於9月27日及28日在校內舉行展覽,有46個初創公司參展,涵蓋機械人、生物科技、醫療等領域。其中有參展商展示以聲納技術、為泳池度身訂造偵測警示系統,輔助救生員辨別遇溺者。該公司工程總監陳柏泉表示,目前系統已應用於一私人屋苑游泳池,期望明年中推出非固定、可浮動的聲納儀器,或可擴展使用範圍至泳灘。

陳柏泉的公司應用聲納技術,研發輔助救生員識別遇溺者的系統。(夏家朗攝)

據康文署,2024上半年公眾泳池及泳灘的「拯救事件」分別有11宗及26宗。「安快發展有限公司」工程總監陳柏泉表示,開發聲納技術偵測系統,是基於「零遇溺」為目標。根據《香港遇溺個案報告》,2012至2016年所有遇溺事故發生時,都有救生員當值。他認為這反映了即使有救生員,泳池仍然存在盲點,因此需要系統輔助識別風險。他表示,3年前受康文署委託,研發一套預防遇溺的系統,而今年7月更正式獲一私人屋苑游泳池應用。期望明年中推出非固定、可浮動的聲納儀器,或可擴展使用範圍至泳灘。

陳柏泉稱,聲納儀器安裝在池邊或池底,如要覆蓋50X25米的泳池,須安裝6-10個,價錢約60萬。研發過程中,團隊一共收集了約4萬個數據,整合不同體型高度的人在泳池作5種姿勢時所呈現的聲納影像,包括浮、沉、站、游、掙扎。他指,系統將泳池分為每兩平方米一格,根據泳客的姿態和停留時間發出3個級別的警示。例如當有泳客在深水區某格浮游超過30秒,就會發出警告(Warning);一旦超過一分鐘,就會升級為危險(Danger)。

冀研發附偵測功能的移動水泡 無救生員下救助遇溺者

陳補充道,此系統的好處是可根據泳客習慣,調整預設的異常逗留時間,以免誤報。例如其中一個測試泳池裹,經常有泳客在某區域停留「耍太極」,便延遲該處的遇溺警示。不過,他說如果人多擠迫,例如公眾泳池,靠聲納影像未必分別到每個人,準確度較低,因此較適合30人以下的泳池,暫未考慮用於密集的公共泳池。

至於泳灘,陳認為適用度較高,因為聲納在低能見度、複雜的海底環境仍能偵測。他預計明年中推出非固定、可浮動的新型儀器,並希望將來能結合機械人等人工智能,設計有摩打及偵測功能的水泡,在無救生員的情況下都能救助遇溺者。

有初創公司研發運送網箱至深海的平台,創辦人吳潔純指深海養殖在內地漸成趨勢。(夏家朗攝)

深海養殖在內地漸成趨勢 智能平台加快運送速度

而另一間初創公司的研發則是「智能海上輔運部署平台」,有助養魚繁殖。現時大部分水產養殖都是近岸,但魚類過於密集的問題頗為常見,引致的病害損失最高可達40%。參展的「藍潔豐侖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研發了運送網箱至深海的平台,以及智能病害生物檢測系統,希望達致可持續的水產養殖。

公司創辦人吳潔純指,深海養殖在內地漸成趨勢,今年的中央一號文件亦有表示支持。她稱以往運送網箱至深海時,只能使用吊臂、濕拖或巨型運輸船,航行十公里的水路動輒千幾萬,花費高昂。於是公司用了一年半研發「智能海上輔運部署平台」,可透過兩端平台在海上移動網箱,她指除了成本大大降低,速度亦加快一倍。另外,平台亦可升降網箱,按需要半浮於海面或加壓降沈,例如當有颱風,降低網箱能減少魚穫損失。平台於去年正式推出,目前已完成超過3次服務。

吳潔純表示,「智能海上輔運部署平台」有升降功能,颱風時降低網箱能減少魚獲損失。(夏家朗攝)

正研系統檢測養殖場病害 避免過度用藥

而針對近岸養殖漁場,她指如過度擠迫,魚類會出現應激(即壓力、緊張)現象以及增加病原體,漁民為了避免魚生病,或會過度用藥,從而減低魚的抗疫力,形成惡性循環。故此,她指公司正研發智能病害生物檢測系統,能驗出6種最主要的亞洲魚類病原體,以及應激狀況,並持續在場(on-site)收集數據,檢視漁場有沒有病害爆發趨勢,以預防魚類病發,並針對性、適當地用藥。她表示現正與香港及內地幾個漁場進行測試,預計下年推出先導檢測系統。

今年為中大創業日十周年,將於9月27日及28日在校內舉行展覽,有46個初創公司參展。屆時有創業展覽、主題講座、互動展示區、創業大賽等活動,展示中大師生校友的創業成果,藉此於校園推廣創業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