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要改革|運動員勁低薪 有才無財玩不起 政府須推動企業資助

撰文:歐陽德浩
出版:更新:

香港運動員在近兩屆奧運會屢創佳績,證明「香港運動員唔係垃圾」。惟目前困局是有為運動員遇上不為政府,因此體育政策要改革,才有望延續光輝,政府必須從「選才」及「覓財」作出改革。

香港運動員一直「五行欠水」,全職也只有月薪六七千元,要達到精英級才有較高待遇,一旦未能表現回落或有關項目被踢出奧運或亞運,資助即大減;而新興運動即使屢獲國際大獎,也難進入政府資助行列,運動員沒有好家底就玩不起,有才無財白白浪費。

政府要分配資源,未能雨露均沾,但設定機制卻是可為之舉,如政策上列明有哪些級別比賽可以獲得資助,如何進入資助行列,應有明確條文。給全職運動員合理薪酬,也是當務之急,而事實上各大企業目前十分着CSR(企業社會責任計劃),政府主動出手推動企業資助運動員,並非不可行,資源困乏的跳繩總會就自己起碼做到。

【體育要改革.下——搵財】

【體育要改革.上——選才】

+2

中學生每月自費$6000訓練 兼耗過萬元出賽

近年香港跳繩異軍突起,成績更是斐然,港隊今年在日本舉行的亞錦賽中,摘下26金34銀58銅的佳績,橫掃118面獎牌,僅次於中國隊位列第二名。不過,跳繩目前並不是體院的資助項目。

現年14歲的王巧兒是跳繩界的明日之星,她由7歲起學習跳繩,升中後更在校內創辦跳繩學會,吸引逾30名同學加入。她犧牲休息時間,日以繼夜刻苦訓練,去年在美國舉辦的世界錦標賽中,奪得30秒速度跳(16歲以下組別)的冠軍。

但是獎牌的背後,除了付出汗水及時間外,更多是沉重的金錢負擔。王巧兒每個月花約6,000元訓練跳繩及打空翻,家人並要自費資助她到外國參賽,以去年美國賽事為例,僅報名費及機票已近3萬元,還未計及隨隊教練及治療等費用。

跳繩冠軍冀爭取更多機構資助︰繼續畀人知香港跳繩係好勁

跳繩運動員兼教練張柏鴻過去奪獎無數,在2018年及2022年奪得世界跳繩錦標賽的男子個人冠軍。他認同部份具潛質的學員,確實因無法負擔比賽費用,失去衝出香港的機會。「係要有錢先可以參加比賽,之前訓練運動員,其實係有條件入選,但見到個比賽費就話,好啦都係唔參加比賽喇。」

相對於等待獲得政府資助,張柏鴻更期望跳繩可邁向產業化。他認為CSR(企業社會責任計劃)為發展方向之一,目前跳繩界已獲得賽馬會及心臟專科學院支持,因此他目標爭取更多機構的資助,讓教練毋須身兼多職,可專心培養人才。「我哋只能夠繼續畀更加多人知道,香港跳繩係好勁嘅,係有機會衝擊獎牌。」

+3

非精英全職運動員每月僅得$7130 接近最低工資水平

翻查體院2024/25年度的資料,若按精英訓練資助的評核準則計算,最高級別的精英甲+運動員,即奧運或世錦賽獎牌得主,如張家朗、江旻憓及何詩蓓,每月最少可獲44,500元。至於奪得乒乓球混雙第四名的黃鎮廷及杜凱琹,則屬於精英甲級別,每月亦有32,730元,但相比甲+已減少約26%。

至於最低級別的非精英全職運動員,每月僅得7,130元。若以上班族每周工作6日、每日8小時計算,時薪確實不足最低工資的40元,雖然養活自己或可,卻遑論養家活兒及供養父母。

港協暨奧委會義務秘書長楊祖賜,日前接受電視台訪問指「嚴格嚟講,佢哋無咩嘢要使錢,佢應該可以能夠從容地做運動員」。運動員所獲的資助是否足夠,相信大眾自有判斷。

先獎牌後資助 運動員為維持現有資源許勝不許敗

近年社會也逐漸傳出質疑聲音︰精英化是否去得太盡?先獎牌後資助,確實鼓勵運動員力爭上游,卻拋棄不納入頂尖賽事的體育項目,就如桌球若干年後重返亞運,具潛質的運動員或早已各奔前程,港隊過去的優勢從此盡失。

確實以國際參賽資格、排名及獎牌等,作為精英項目及運動員的評定標準,可客觀分配資源,但運動員為了避免所屬項目的資助大幅削減,他們在大賽中許勝不許敗,例如港隊體操代表石偉雄曾說︰「為體操要留在體院,要先攞牌,才可以留在精英項目。」

人才輩出桌球項目將降至B級 資助金額削減80%

香港傳統強項的桌球,自1998年曼谷亞運會起,香港隊連續4屆均取得獎牌,合共奪得4金3銀3銅的佳績。除了傅家俊及吳安儀廣為人知外,張家瑋及鄭宇喬亦在今年初的世錦賽贏得金牌。與跳繩總會尚未加入港協的情況不同,桌球未來將降至B級精英項目,資助金額大減80%,只因2010年至2030年內,桌球不符合最少參與3屆奧運及亞運的條件,運動員只能個別申請審批資格。

翻查立法會文件,桌球在2024/25年度仍屬於A級項目,獲體院資助830萬元,即42位桌球運動員,人均分配19.7萬元。吳安儀在今年4月舉行的2023年度傑出運動員頒獎禮中,開腔為隊友發聲︰「其實我哋桌球真係唔係使好多錢咋。」

桌球運動員難負擔出賽費用 失資助後將另覓出路

現年26歲的美式桌球運動員盧浩琛,在2022年世界美式桌球大師賽中奪得亞軍,目前正在德國參加比賽。他指桌球項目被踢出亞運會,運動員亦身不由己。他擔心桌球項目降級,將影響訓練及出外比賽,尤其是運動員離開體院後,需自行負擔食宿及訓練等費用,再難以維持全職的身份,或要考慮另覓出路。

若桌球運動員欲維持競爭力,備戰2030年的亞運會,便要繼續參加歐美及亞洲各地的比賽。盧浩琛粗略計算,連同報名費、機票及食宿等支出,每次到歐美出賽動輒花上3萬元;亞洲國家亦要1萬多元,全年合計約30至40萬元。

資助額難維生恐青黃不接︰難聽啲講最低工資都唔夠

因此除非運動員的家底豐厚,或是世界排名前列,能夠賺取比賽獎金,或得到商業機構的贊助,否則難以負擔沉重的開支。盧浩琛透露,部份隊友已考慮放棄桌球,「我明白塊餅得咁大,未必咁多個人都分到。但冇一份工有四五萬蚊,又可以畀你請咁多假出國比賽,喺香港呢個情況係冇可能發生。」

盧浩琛相信部份有潛質的新人望而卻步,家長亦不再支持子女接受訓練。他憂慮香港桌球在2030年亞運會,將面臨青黃不接,難再衝擊獎牌,加上體院設有遴選機制,意味桌球重返精英A級之日遙遙無期。「大家都好清楚,年薪淨袋8萬蚊,難聽啲講最低工資都唔夠。」

外國運動員「賣肉」賺補貼 香港一籃子問題未解決

運動員收入不高、但培訓及出賽費用開支大,並非香港獨有,有外國運動員要社交平台OnlyFans靠「賣肉」分享裸露相片,賺取粉絲贊助抵銷日常開銷。香港不應回頭與外國「鬥差」,反而應該繼續往前看,因此如何更有效分配資源,協助體育項目促進產業化,鼓勵機構資助體育項目發展等,為接下來有待處理的問題。例如未來重返亞運會的桌球項目能否酌情處理?跳繩總會可否獲准加入港協暨奧委會「正名」,避免其自生自滅?否則運動員淪為富裕家庭的專利,基層民眾望而卻步,只會埋沒將來可奪得獎牌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