院舍外勞|業界指人手不穩難提升照顧質素 冀輸入多2000護理員

撰文:江麗盈
出版:更新:

安老院舍人手短缺問題存在多年,有院舍指,現時行內前線照顧員工陸續退休,欠新人入行,招聘極為困難,同一時間院舍長者體弱的情況愈來愈嚴重,對照顧人手有更大需求,期望輸入更多外勞護理員,以穩定前線人手,提升照顧質素。

有業界則期望,政府將去年6月推出的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的上限由現時的7,000名外勞,在短期內再增2,000個名額,又稱相信現有機制下,只有護理員的崗位可輸入外勞,院舍尚有其他崗位供本地人選擇,相信機制已為本地人就業提供一定保護。

+5
明愛安老服務總主任余美玉表示,護理員不穩定,對院舍的運作極之大影響。(黃浩謙攝)

明愛安老服務總主任:員工退休潮、入行新人少易流失

明愛營運九間院舍,在沙田區的明愛利孝和護理安老院自新冠疫情期間開始輸入外勞,現時有六名外勞護理員。明愛安老服務總主任余美玉表示,津助院舍及合約院舍以往不能輸入外勞,但因應疫情,政府在2022年有期限放寬,明愛部份院舍開始申請輸入外勞,屬首批輸入外勞的津助院舍。

她續指,當時院舍內有不少前線員工開始退休,入行的新人少、且容易流失,外聘服務也不穩定,加上部份員工染疫後未能上班,人手空缺有時達六至八人,最嚴峻時更缺10多人,影響正常運作,「其實對我們來說,是一個解我們燃眉之急。」

兩外勞護理員曾在亞博照顧染疫長者

大娟及少華都是近兩年來院舍工作的外勞護理員,早在疫情期間,她們曾是到亞洲博覽館協助照顧感染新冠毒長者的「外援」,初步體驗過照顧長者的工作,到合約期完結返回內地,得悉有院舍想輸入護理員,兩人也再度應徵,通過面試後來港工作。

從「外援」轉身成「外勞」再度來港工作,合約期為兩年,今年34歲、以往從事育兒行業的大娟說,覺得長者需要人照顧,她又剛好喜歡照顧長者,便再應徵來港。40來歲的少華則表示,兩年的合約期為她提供穩定工作,收入也較內地的工作為高,所以樂意來港工作。

入職前以為院舍衞生差、環境惡劣 上班後「刷新認知」

不過,兩人以往始終不曾在院舍工作過,少華也提到,最初曾想像過院舍衞生差、環境惡劣,來到後卻「刷新認知」,發覺院舍工作分工明確且細緻,環境也不錯,「之前也想到可能會好像印像當中,那些老人院會不會很骯髒、不衞生,那些環境會不會真的很簡陋,但是來了之後、真正接觸之後,就會覺得其實都挺好。」

除了環境,少華也擔心過融入本地團隊或有困難,唯有靠多做、多學、多問,務求有能力幫助團隊、盡快融入,「我剛來需要融入團隊,我自己就要努力,很多事情都要自己多給點心機。」

同事提醒你,自己要多記、多學, 笨鳥先飛,沒辦法,多做、多學,不知道的就要多問,爭取快點自己融入這個環境。工作上來這裡都是想同事相處得更融洽,自己盡量去多做一些 ,或者不懂得做的,厚住面皮都要問一問,盡量減輕他們的壓力。
院舍外勞護理員少華

指本地同事人好:很願意提點我們做得不對的地方

少華說:「其實他們(本地員工)人都挺好,有些不懂的,有些細節問題,他們如果看到我們做得不對,他們都很願意提點我們,所以我們真的覺得他們有包容心挺大。」

大娟也補充,來到之後感受到本地員工很友善,「給我的感覺和我想像中的不一樣,原來這裡的同事很親切、很融洽,也很有耐心教我們,就算我們做錯也不會罵我們,一直都會提醒我們。」

少華(左一)說曾擔心過融入本地團隊或有困難。(黃浩謙攝)

現時入住院舍長者更為體弱,需要照顧程度更高

余美玉說:「我們覺得融合沒有想像中的困難。」不過,在決定輸入外勞前,院舍也確實考慮過融入的問題,而且下過一定功夫,例如舉辦迎新日、組織活動、安排社工主動關懷。

她解釋,外勞離鄉別井來工作,有時遇到困難,會擔心影響工作,不敢向同事、上司表達,需要他人主動關心。她也分享,曾在一間院舍見到外勞不太開心,特意着院長要留意,「要主動問問他們,看看有甚麼情況,可以多一點關心他們。」

院舍人手不足是老問題,余美玉指出,倘若一間院舍前線照顧人手不穩定,便難以談及提升照顧質素。她也表示,現時入住院舍的長者較以往更為體弱,需要的照顧程度更高,對照顧人手的需求也因而增加。

如果護理員不穩定,其實對院舍的運作是極之大影響……如果前線的照顧員不停轉,或者是經常需要外聘,即不是穩定的人手,其實很難說提升老人家的照顧質素,所以我覺得這個很重要。
明愛安老服務總主任余美玉

前線照顧看似是簡單,但對護理員其實也有一定要求,照顧工作多細節繁瑣,需要體力勞力,或多或少也帶厭惡性,並非人人都喜歡做,加上社會形象欠佳、同一薪酬有其他工作選擇,余美玉指種種原因也令護理員招聘出現困難。

余美玉認同,輸入外勞是要小心處理的問題,不能每個行業都輕言輸入外勞,但安老業有其獨特性,想解決業界人手問題,需要多管齊下,輸入外勞護理員屬其中一個穩定前線照顧人員需要考慮的方法。

明愛9間院舍半數長期人手短缺嚴重

她也分享到,明愛九間院舍亦非「間間輸入外勞」,只有其中四間長期有嚴重人手短缺,在區內未能成功招聘,加上外聘服務不穩定,才輸入外勞,在九間院舍約800名員工中,外勞只佔30多位,遠遠未到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所訂明的外勞與本地員工比例。

她重申,輸入外勞護理員,只為穩定院舍人手、提升照顧質素,如政府未來提高院舍輸入護理員特別計劃的限額,期望外勞數目可增至50位。

謝偉鴻指,現時業內前線員工老化,本地招聘難,外勞替補、提供穩定人手,對院舍而言非常重要。(資料圖片/鄭子峰攝)

買位安老服務議會:有些員工六七十歲仍在院舍裡「以老護老」

院舍康健服務人手檢討督導委員會委員、香港主席謝偉鴻經營八間院舍,長期有5%至10%的人手空缺。他指,現時業內前線員工老化,有些員工已六七十歲仍在院舍裡「以老護老」,加上本地招聘困難,外勞替補、提供穩定人手,對院舍而言非常重要。他表示,如政府欲上調輸入外勞名額,增加2,000個會是合理數字。

被問到若再加大外勞名額,會否令本地人更不願意入行,他回應指,院舍樂意招聘本地人,因在行政及管理上會較容易,但薪酬水平則始終要考慮服務使用者的經濟能力。

他也指出,護理員的崗位難長期留住本地人,放諸各地也一樣,「人望高處很合理,難道我們想年輕人做一世護理員,不能晉升嗎?這個崗位是沒法給予他一個護士的人工,他就要努力向上流動,又是我們的錯嗎?」

謝偉鴻續指,現有機制限制外勞跟本地員工的比例,可輸入外勞的崗位只有護理員,然而,院舍內尚有很多其他崗位供本地人選擇,認為機制已為本地人提供一定保護。

從事安老業逾10年、今年50多歲的高女士說,不介意輸入外勞,也體會到他們加入後,院舍的人手緊張得以紓緩。(黃浩謙攝)

本地資深員工:外勞來後紓緩了我們人手緊張

管理層有輸入更多外勞的想法,本地員工又是怎樣看?從事安老業逾10年、今年50多歲的高女士說,最初曾擔心要抽時間教外勞工作,影響工作效率,但共事一段時間後,便發現外勞護理員較年輕、適應及學習能力快,且聽教、肯學。

高女士續指,院舍輸入外勞後,人手相對變得穩定,她不再需要突然取消休假,回院舍頂更,「其實我不介意輸入那些外地的,因為始終你沒有甚麼本地年輕的入行,是吧?他們(外勞)來了之後,紓緩了我們的人手緊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