睇牙之苦|八旬翁一次街症剝一隻 排10小時再趕尾班車:唔痛唔嚟

撰文:呂穎姍 余月明
出版:更新:

牙痛慘過大病,基層市民而言,牙痛最慘可能不是肉體痛楚,而是求醫折騰。83歲的劉伯因年紀大牙齒壞,為了剝牙過去已來過荃灣牙科診所排隊拿街症籌十多次。只剩兩隻牙的他每次都會盡早來到診所,以免太遲做初步登記趕不上尾班車要坐的士回青衣的家。
想止痛、剝牙仍可去牙科診所排隊看牙醫,但如想補牙、杜牙根的現時則未有任何公營牙科服務提供予基層市民。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連瑋翹表示,不時見到有街坊因為經濟負擔而放棄求診,更有不少個案最終因延誤求醫,而要剝去全部牙齒。
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主席陳凱欣同樣認為,政府要明白必然用到更多的公幣才可以做好公營牙科服務,建議應仿效學童牙科保健服務,為未有經濟能力的中學生及大學生培育洗牙等牙齒護理習慣。

《睇牙之苦》系列之二:街症亂象篇

+12

劉伯每次下午兩時前已到達診所:唔係排第5位之前搭唔到尾班車

上周四(16日)晚上八時,荃灣牙科診所外一如慨往坐了不少市民,有人甚至連晚飯亦未趕及吃就前來,為的只是可以拿上籌看牙。「其他地方嗰啲就唔知啦,香港(睇牙)真係好難。」83歲的劉伯早在下午2時前已到達荃灣診所,為的就是盡量排在較前位置,以免太遲做初步登記趕不上尾班車要坐的士回青衣的家,「盡量都諗住(排)5號(位)之前,如果唔係(排)第5號(位)之前,搭唔到尾班車呀。」他可以說是這裡的「常客」,因過去已來過這間診所十多次,每次原因都是為了剝牙。

每次只可以剝一隻牙:感覺唔到痛未唔嚟囉

以前全口32顆牙齒現時張開口只剩兩隻,他解釋是因年紀大牙齒已全部壞掉,「唔剝唔得,食唔到嘢⋯⋯我唔剝嘅話就食唔到嘢,咬落去牙肉會痛。」他直言已記不起何時開始來這裡剝牙,但每次牙痛自己都會來這裡排街症,而因為牙科診所每次只可以剝一隻牙,故不知不覺已來了這裡十多次,「如果感覺唔到痛未唔嚟囉,遲啲囉!」他續指,今次剝牙過後,再要來多一次診所剝牙,那之後就可以去配全口假牙。

要在診所門口等候十小時,他早就做好準備充足,帶了粥果腹。對於現時派籌安排,他笑言,要剝牙都沒有辦法,加上年紀已大北上要上上落落不方便,故只可以排隊等,「私家梗係方便啦,但佢要嘅錢多吖嘛,我哋長者冇嘢做,負擔唔起嗰啲開支。」

除了劉伯,現場亦有不少跨區來求診的市民,千辛萬苦等到了凌晨12時拿籌的一刻後,則急急離開趕坐尾班車。有取得籌號後的市民笑言,拿到籌猶如抽到居屋,因如不幸已滿額,則要再等數日後才可以再排,「香港仲話大都會喎!」

補牙、杜牙根公營牙科服務不包 無法負擔私營市民想方設法止痛

想止痛、剝牙仍可以去牙科診所排隊看牙醫,但如想補牙、杜牙根的現時則未有任何公營牙科服務提供予基層市民。62歲的阿May(化名)數月前已出現牙痛,惟因私家牙科診所收費高而未有求醫,只找了不同方法止痛,「含鹽水、又拎啲牙膏敷住佢、又食止痛藥、又拎啲止痛藥敷住牙,幾種方法都試過......都係一停止咗又痛。」

上月她牙痛情況再加劇,令其不得不去看牙科醫生了解原因,「唔食嘢都痛,痛到訓唔到教」,不過其在得知是牙齒出現裂痕後亦未有接受牙科治療,全因對以散工維生的她而言要在港看牙是沈重負擔,「香港嘅牙醫太貴,比唔起吖嘛。」她直言,女兒因有傷殘並不想離開香港,惟不斷服食止痛藥亦不是辦法,故本計劃北上求醫,最後幸得社協幫助,才得以在港用便宜的價錢杜牙根。

牙齒除了影響生活質素外,亦與不少長期病患有關鏈。據美國杜蘭大學早前發表的研究結果指出,如擁有不足17顆牙齒的市民患上心臟病風險比擁有25至32顆牙齒者高25%。此外,美國亦有研究指出,掉牙嚴重的人發生高血壓的風險,比一般人高20%,而高血壓可能引起心臟病發作、腦中風、失智和其他可能致命的疾病。

社協:公營牙科服務絕對不是可有可無

社區組織協會幹事連瑋翹表示,公營牙科服務絕對不是可有可無,過去都有不少調查指出有半數長者曾因牙痛而睡不著,反映牙齒問題已很困擾市民的生活。他續指,社協每年都舉辦兩次為基層市民做牙科檢查,不時見到有街坊因為經濟負擔而放棄求診,「一早知牙有事、有一隻痛、兩隻痛,慢慢變到三隻痛、六隻痛,但一直都無睇,或者淨係夠錢剝咗最痛嗰隻,其餘都無做」,更有不少個案最終因延誤求醫,而要剝去全部牙齒。

他表示,公營牙科服務比起其他醫療服務過往一直未受重視,重申牙科是值得投放資源,特別是由小做起去培養健康習慣,「如果由教育或者護理做起,資源嘅投放係咪真係咁誇張呢?」他以英國為例,其會提供資源予中老年人作牙科檢查,認為政府的資源「放錯位」,集中投放在提供剝牙及假牙等服務,而非預防牙患上。

陳凱欣倡加強牙科保健服務 助減年老出現牙患

立法會衞生事務委員會主席陳凱欣同樣認為,政府要明白必然用到更多的公幣才可以做好公營牙科服務,建議應仿效學童牙科保健服務,為未有經濟能力的中學生及大學生培育洗牙等牙齒護理習慣,而非現時考慮以共同治理形式資助。她續指,如學生可以在年幼時已培育習慣,則有助減少到老時出現牙患問題。長遠而言,她認為需思考成立新的牙醫學院培訓更多牙醫,而非單夠海外牙醫填補人手空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