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術後化療仍是預防癌症復發的最好選擇?

撰文:01醫務所
出版:更新:

早前,英國的凱特王妃證實罹患癌症,英國皇室表示,她於手術後接受「預防性化療」(Preventive Chemotherapy)。驟眼看來或許奇怪,已證實患有癌症,預防什麼﹖其實,香港更常稱之為「術後化療」(Adjuvant Chemotherapy),是常用以阻止癌細胞轉移及減低復發的治療方案。為何在新型標靶藥陸續面世的年代,化療仍然是最佳的術後治療方案?

撰文:醫善同行醫學顧問、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

醫善同行醫學顧問、臨床腫瘤科專科醫生李兆康

化療可以用於不同的癌症。顧名思義,術後治療主要於腫瘤切除手術後,因應病理化驗報告結果,包括腫瘤大小、特性,有否出現淋巴核轉移,判斷癌細胞數量、有否擴散到其他組織或器官的風險。如果術後化療能夠減低復發風險,醫生會建議病人於手術後約四至六星期,接受四至八個療程的化療。

「術後化療」(Adjuvant Chemotherapy),是常用以阻止癌細胞轉移及減低復發的治療方案。

我們很常聽到病人或社會意見,認為化療弊多於利,癌細胞始終不會完全被消滅,反而承受了極嚴重的副作用,無法好好過生活。視乎癌症種類,術後化療的成效不一,以大腸癌三期為例,有研究數據顯示,病人術後不接受化療,五年存活率平均約59.2%,接受化療的患者,五年存活率則為75%。但籠統來說,近80%病人於療程後3年內不會復發,可說是減低復發風險的最好方法。至於20%病人的復發原因,一般與癌細胞對化療藥物產生抗藥性,或癌細胞早已跑到診斷檢查找不到的組織生長有關。所以,化療在現階段的癌症醫學來說,始終暫時無法被取代。

以大腸癌三期為例,有研究數據顯示,病人術後不接受化療,五年存活率平均約59.2%,接受化療的患者,五年存活率則為75%。(視覺中國圖片)

至於文首問到,為何在新型標靶藥物發展蓬勃下,術後化療仍然是最普遍、被視為最有效的治療方案﹖

誠然術後標靶治療開始越來越普遍,最常見例子是乳癌病人同時驗出第二型類表皮生長因子(HER2)陽性, 術後一般會接受約一年的標靶治療;最近亦有研究指出,如肺癌病人帶有EGFR或ALK基因突變,術後接受兩年至三年的標靶治療,亦可減低復發機會。

可是,標靶藥物始終難以惠及所有病人,因為標靶藥物只適用於特定病況或指標的病人, 所以術後標靶治療暫時未能普遍採用。更重要的是,化療成效是經過了數以十年計的研究及統計實證,相對而言風險更能估計、醫生和病人亦更易由此作出決定。

隨著藥物研究發展,相信癌症手術後的藥物治療會越來越多樣化,並不再是「獨沽一味」使用傳統化療。相信有一天,病人可選擇術後治療越來越多,效果越來越好,從而減低癌症復發機會,最終令到癌症病人存活時間越來越長,大家拭目以待。

「01醫務所」與慈善團體【醫善同行】合作,逢周日刊登由醫護人員撰寫的醫健文章。醫善同行於2019年成立,期盼凝聚社會上的愛心和力量,鼓勵有心人踴躍參與醫善同行舉辦的義工計畫,各展所長,幫助弱勢社群。

醫善同行會以專業團隊的運作方式,致力提高贊助人與贊助機構的信心,達到取諸社會,用諸社會的目標。

網站亦會為巿民提供正確的醫療資訊;並舉辨不定期的醫療健康講座和義診,同時積極與其他社區組織及醫療機構協作,為市民提供各種醫療服務優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