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徵費|廚餘回收需求增 配套不足難普及 日花半小時尋廚餘機
垃圾徵費將於八月起實施,有沒有計算每月垃圾開支多少?有否想過改變習慣減輕負擔?有家庭主婦說廚餘最佔位置,也想做回收,但首要條件是方便。不過政府設置智能廚餘機只有四百多部,難以覆蓋各屋苑。食肆廚餘更多,有餐廳現時已善用環保機構電動智能廚餘回收車,但只有特定時間回收,老闆預計將來每月垃圾袋開支要2000元以上,對小商戶是負擔。他們都認為徵費前應提供足夠廚餘回收設施,讓市民養成回收習慣。
《垃圾徵費|廚餘回收需求增 配套不足難普及》
廚餘機未覆蓋全港 降市民回收意慾
垃圾徵費即將推行,市民可能都會想辦法將來減少使用垃圾袋,除了源頭減廢,另一個方法是回收。不過要做廚餘回收,市民都說要視乎屋苑有沒有廚餘回收機。根據環境及生態局數字,全港約有450部智能廚餘機,當中約有351部設置在92個公共屋邨內,佔整體約78%;而灣仔及油尖旺區暫時沒有設置政府的智能廚餘機。
居住粉嶺景盛苑76歲的林婆婆,屋苑沒有設置廚餘回收機,「我就未必會做(廚餘回收),因為要行過去隔離屋邨。」她隔鄰的公共屋邨設有兩部廚餘機,走路過去只是數分鐘,不過林婆婆也嫌距離太遠,「自己是老人家食完飯要收枱、洗碗同埋清潔都用咗好多時間,如果要做埋回收廚餘,好辛苦」,亦因此打消了她使用廚餘回收機的想法。
林婆婆另一原因不想嘗試,就是擔心不懂使用。記者將智能廚餘機指引給林婆婆閱讀,她認為不夠清晰,對使用回收機的方法及廚餘分類更加感到困惑,反問:「魚骨、豬骨大細係點先可以回收?平時橙皮、蘋果皮係咪都係當廚餘?」
林婆婆關心哪樣食物可以當廚餘回收,因為平日的廚餘當作垃圾處理,佔家中垃圾桶大約三分之一位置。以林婆婆的四人家庭為例,受訪當晚的晚餐廚餘量重達1.7公斤。 林婆婆表示,每日垃圾桶都差不多裝滿,所以習慣每天倒垃圾,平均一日用一個垃圾袋。若將來用指定垃圾袋,以她家中30公升垃圾桶計算,就要使用每個3.9元的垃圾袋,一個月就要近120元。 林婆婆說無想過每月因為垃圾袋要多付120元。她又明白廚餘佔很多位置,但由於廚餘機部分食物不能回收,如骨頭和硬殼等,所以對日後廚餘機是否能幫助減省垃圾徵費開支都未能下定論,所以未決定徵費會否成為其回收廚餘的原因。
她又補充會否用廚餘機,省錢還是其次,最重要是方便。「如果部機在屋企樓下,就算回收廚餘唔係慳好多錢,為下一代減少堆填區垃圾,我都會做。」
垃圾徵費試驗住戶:屋邨無廚餘機 回收首要方便
廚餘機的方便考慮不止林婆婆,還有住在深水埗過渡房屋「喜信」的陳小姐。屋苑數月前曾進行垃圾徵費試驗計劃,陳小姐作為住戶已率先體驗垃圾徵費下的生活,她表示所居住的屋邨內沒有設置廚餘回收機,最近位置要去到元州邨,步行計要15分鐘,所以就算徵費廚餘都當作普通垃圾棄置。她認為廚餘不會佔用垃圾袋太多位置,但若有廚餘回收機便不用每天棄置一個垃圾膠袋,可以省下購買膠袋的費用,「每一日有廚餘的話,膠袋就不可以擺過夜,因為驚有臭味,如果有廚餘機俾我們分開擺,我哋個(垃圾)袋就可以用得更長時間。」
現時本港廚餘機數目未能達到市民的要求,政府早前回覆立法會文件提及今年八月大致會在全港213個公共屋邨共安裝超過700個智能廚餘回收桶,佔全港家庭人口約三分之一。私人屋苑就要申請智能廚餘回收桶試驗計劃」預計於今年內批出約15至20宗屋苑申請,涉及約120部智能廚餘回收桶。
步行半小時為回收 外傭:只為環保
在柴灣環翠邨去年10月已裝設三部智能廚餘回收機,屋邨內回收機擺放位置均於樓宇門口外,即使不是居住在該幢大廈的市民,也可使用。
Glabys就是其中一個專程來到環翠邨做廚餘回收,她每日送遞午餐給僱主後,帶上她存了三餐的廚餘,到環翠邨內廚餘回收機,「不是僱主要求的,我是為了環保所以這麼做的。」
不過該回收機與 Glabys 居住地相距半小時的路程,她表示居住地附近並沒有廚餘回收機,出於環保的考慮,仍會選擇步行到有廚餘回收機的地方回收廚餘。
對住戶來說,即使不回收廚餘,每月開支大約是數十元甚至數百元,還可以負擔。對食肆就未必一樣,垃圾徵費將會是一個沉重負擔。經營西式餐廳的Charity表示餐廳每天的廚餘量有十至二十公斤左右,當初為堆填區壓力而回收餐廳廚餘。她的餐廳參加了環保教育基金下的廚餘回收計劃,每日有廚餘車來餐廳做回收。不過她表示衛生比環保更重要,「回收車兩點會回收一次(廚餘),所以兩點後的廚餘就直接當垃圾棄置,不會特意回收。」
Charity認為政府對餐廳的廚餘回收支援並不足夠,若在垃圾徵費後仍缺乏回收廚餘計劃,她預計每月的垃圾徵費支出會多至少2000元以上,增加餐廳經營壓力,作為小商戶,她表示甚至會考慮因此而放棄生意。
環保機構:教育是廚餘回收的第一步
為Charity餐廳提供廚餘回收服務的機構,就是弘毅環保教育發展基金。為配合垃圾徵費,政府早前推出環保及自然保育基金供團體申請。弘毅申請基金內的「社區減少廢物項目」,在新界北區設置智能廚餘回收機及推廣電動智能廚餘回收車, 以紓緩新界地區智能廚餘機不足的問題。 另外亦會收集北區內餐廳、學校及低密度住宅的廚餘,送到機構的「廚餘再生俠」系統,及後交由O・PARK1 處理。
弘毅環保教育發展基金董事謝曉東表示機構在上水鄉村設置的廚餘回收機,初期有派人到村內協助市民使用機器。他表示村民最初不清楚可回收廚餘的類別,亦會有不懂得使用機器的情況出現損壞機器。當村民熟悉回收廚餘的程序後,問題亦逐漸減少。
他表示村內的回收機每日會收集機內的廚餘一次,假如機器滿載,只要附近有工作人員,就會盡快清空。
謝曉東指機構亦有派電動智能廚餘回收車到區內回收餐廳廚餘,計劃至今已有20間不同種類的食肆參與。每間餐廳有專屬的二維碼貼在回收桶上,到電動車上便會磅重作記錄。他表示餐廳供他們回收的廚餘內不時參雜非廚餘,例如膠手套、紙巾等,需要與餐廳多溝通,提醒他們檢查清楚回收桶內的廚餘,以免增加前線人員工作量。
其機構轄下的廚餘回收項目已實行兩年多,但謝曉東認為市民對廚餘回收的認知仍不足,覺得所有與食物有關的都叫廚餘。他指出市民生活中很少有機會主動接觸廚餘回收,建議政府加大宣傳力度和教育公眾,並指教育是實行環保措施的一大關鍵。
不過他認為實行垃圾徵費後會令市民更主動接觸廚餘回收相關的資訊,「當大家涉及到要錢的時候,可能他們的(環保)意識便會增強,投入程度也會提高。」他亦表示垃圾徵費後,全港只靠政府提供的數百個智能廚餘機未必能應付需求,「我諗政府要做多少少嘢,還有三無大廈,到時究竟點?」他又說應趁機會教育市民源頭減廢才是最好的方法。
記者:賴姵伶、陳叻
編輯:雷 家寶
指導老師:林穎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