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徵費|已試行一天 施麗珊稱三無大廈居民不了解 倡宣傳協調
垃圾徵費先行先試計劃於昨日(1日)開展,不少市民都關注實際執行問題,社區組織協會副主任施麗珊就今早(2日)在港台表示,曾向計劃中兩棟深水埗「三無大廈」住戶了解,發現有居民仍未了解詳情,建議政府試行前應向住戶協調。
▼4月1日 深水埗「三無大廈」試行垃圾徵費▼
施麗珊於港台《千禧年代》指,她曾與深水埗兩棟參與先行計劃的「三無大廈」居民了解,得知政府有派人上門派袋,惟有部分人因不在家而未有領取,他們若要領取,就要到石硤尾,變相有住戶認為不方便而不主動前來領取,打算等政府下次上門再派。
她續指,原以為當局前事曾與住戶協商,「但依家似乎就唔係」;她又提到,大廈雖有張貼試行計劃海報,但就「無講點做、要做啲乜」,建議政府要觀察三無大廈住戶的垃圾袋用量、棄置大型垃圾時的困難,並與住戶了解需要,否則住戶「唔知點做,掉去邊都唔知」。
她又提到,即使有清潔工,但相信情況與三無大廈類似,有集體清潔時,又會衍生住戶是否個別使用垃圾袋,抑或使用大垃圾袋,再均分垃圾費的問題。
廚餘機、綠在區區回收站不足
針對有人或為省錢,選擇儲存數天垃圾再棄置,施麗珊就認為一般家庭以廚餘、小型垃圾為主,垃圾袋已可應付;惟她指現時問題是廚餘機、綠在區區回收站不足,希望政府可改善相關配套以及延長服務時間。
另外,政府亦應允許「一袋多用」,讓商店派發膠袋時以指定垃圾袋替代,大型垃圾則可設上門或樓下回收服務,以釋除三無大廈住戶的憂慮。
▼4月1日 大埔新達廣場為其中一個試行垃圾徵費地點▼
顏汶羽:安老院舍難減醫療用量 靠廚餘減最多垃圾
另一個參與試行計劃的地點是屯門一間安老院,民建聯立法會議員顏汶羽在同一節目指,試行前有到院舍了解準備工作,院舍就按原本每月垃圾袋用量,向環保署領取1,000個等同原有35至75公升垃圾桶容量的膠袋、以及垃圾標簽;院內亦有張貼海報,設置三色回收桶、廚餘桶等,院舍亦向他表示,廚餘應是最能減少的垃圾,但一些醫療用品如口罩、尿片、甚至紙巾等就難以減少。
顏汶羽又提到,兩層高的院舍,目前有劃分區域放置垃圾,並分早午晚3次派員工推垃圾到垃圾站或綠在區區回收站。
他稱,由於垃圾站與院舍距離較近,故可以做到一般垃圾、廚餘棄置;但回收站路程可能要20至30分鐘左右,回收量低的情況下,院舍選擇另覓空間儲存,配合好時間才會到回收站。
被問到坊間有聲音要求院舍或應豁免,顏汶羽就回應指,院舍可盡力做好回收,將成本減到最低。他續表示,住院長者應享有部份津貼,「但你話完全豁免,又唔係好同意」,因會違反徵費「用者自付」的立意。
酒樓經理:裝7成須綁口 否則不符棄置規格
試行計劃的酒家新光宴會廳經理陳鳳儀就指,已分別獲派40個240公升與20個660公升垃圾袋,惟每日平均要用兩個660、240膠袋,故目前預計只能使用一個星期多。
她特別提到,一般而言660公升膠袋絕對足夠使用,但240公升膠袋就「差少少」,每次只能裝滿7成左右就要綁口,否則裝太滿就無法綁口、甚至膠袋會因垃圾太重而出現墜下情況,不符棄置規格。
她又指,依照目前用量,預計日後正式收費後,一個月會多增6000元成本購置垃圾袋;惟暫時不考慮將成本轉稼予消費者,因「依家經濟唔係好好,(市民)覺得貴更加唔嚟,令生意更加難做」。
而就著膠袋負重、形狀問題,她就指會再向環保署反映,希望當局再改良膠袋設計。
▼1月26日 垃圾徵費指定袋開賣▼
九龍城區議員吳寶強則指,試行的九龍城成龍居街坊都有收到政府派發的15公升指定袋。他又指,住戶雖未實際與物管公司協調,但整體支持計劃,惟希望可增加區內回收點。有住戶就向他反映,希望流動廚餘回收服務可以延長,因為各個家庭煮、食時間不一,定在晚上9時半完結太匆忙,「未食完就要落街放廚餘」,否則就要多走7、8條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