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歸設施】395萬元建成北區地標喺邊? 上水街坊:似鬼片場景

撰文:林綺琪
出版:更新:

九七回歸那年,十八區幾乎都努力與回歸拉上關係。除了維港煙花盛放、尖沙咀文化中心外有回歸燈飾,那一年大埔建成了回歸紀念塔、青衣有一條行山徑被命名為回歸徑、元朗八鄉有一根回歸紀念柱……
上水也不例外,七一那天,解放軍駐港部隊凌晨經上水入城,有民眾冒雨迎接。12年後,區議會以此建設回歸紀念園作紀念,更矢言紀念園會成為北區地標及旅遊熱點。這個花了395萬元、建成8年來卻仍然「隱世」的旅遊點,又有多少北區友曾前往「朝聖」?

回歸紀念園內5根銅柱,其實是抽象版的解放軍駐港部隊。(林綺琪攝)

沿着上水馬會道步行,在經過龍琛路體育館後、卻還未到北區運動場的位置,仔細看會發現,那邊有一個由樹叢包圍的空間,數根銅柱前,掛着一塊偌大的「威武文明之師」牌匾,後方的牆上,記載了新界各區在九七時舉行過的慶回歸活動。對出空地有兩支旗桿、兩張長櫈,那就是回歸紀念園。

北區友或許曾經步行或乘車經過那塊巨大的牌匾,卻鮮有人探究牌匾後的故事。自小在上水長大的鄭小姐不知道哪裏是「回歸紀念園」,說起「威武文明之師」,她卻能立即形容出牌匾所在地:「完全唔知嗰度係紀念回歸。」她說,由於家住附近,平日不時會路過紀念園,但從未進內參觀:「無諗住入去喎,嗰度又唔係涼爽,又唔係靚。」又直言覺得該處「好似鬼片場景,夜晚睇應該幾恐怖。」有街坊則對上水有回歸設施感到驚訝,直言不知道回歸紀念園的存在。

【回歸設施.圖輯】從青衣回歸徑的塗鴉 看山上一場香港主權之爭?

紀念園內有一片空地及兩張椅子,但甚少途人會逗留甚至坐下。(林綺琪攝)
「威武文明之師」的牌匾後方,列出了九七回歸前800天,新界各區當時舉行過的倒數活動。(林綺琪攝)

「威武文明之師」解放軍銅像 寫實與抽象之爭

事實上,回歸紀念園早於8年前已存在,而北區區議會當年曾就其設計,爭論一番。紀念園的建設於2007年初在北區區議會上提出,至09年5月才動工。終在09年9月28日、趕及在中共建國60周年的國慶前完工。

園內的5根銅柱,其實是解放軍人像,以紀念九七回歸時,新界區各界代表冒大雨迎接解放軍駐港部隊入城、並將刻有「威武文明之師」字樣的牌匾送給部隊的情境。區議員們當時就解放軍銅像應採用寫實還是抽象的設計,亦曾有過一番爭論。根據當時的區議會會議錄音,其中一個區議員溫和輝曾反對合約顧問的抽象設計:「嗰幾舊嘢成舊銅咁,又扭又擰,我自己接受唔到。」時任區議員呂慶忠則認為,銅像太寫實,「夜晚市民經過會嚇親」;反而抽象設計的自由度更大:「而家嗰幾個人,你當係軍隊又得,你當係市民迎接又得。」銅像最終亦採用了抽象設計。

由於附近有多個屋苑及中小學,區內居民不時會經過紀念園,但就記者分開數天前往上址觀察,均沒有人進入回歸紀念園。反而兩旁的公園、運動場設施等,則不乏居民使用。(林綺琪攝)

冀成為北區地標及旅遊點 落成八年乏人參觀

根據北區民政事務處資料,回歸紀念園面積約為370平方米,工程開支預算原為370萬元,最終以395萬元建成;另每年會進行維修保養,2016至17年度的維修保養費則約為24,000元。2009年完工後,當時無論是北區區議會,還是時任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均指紀念園將會成為北區的地標及新旅遊點。當初負責工程的建築師亦特地在紀念園內預留一塊空地,讓學校及遊客可組團前來:「夠2、30人企喺度,欣賞塑像同影相。」

惟記者曾在不同時段到上址,均發現無人到此參觀,反而兩旁的公園、運動場則頻頻有人出入及使用設施。北區民政事務處指出,由於回歸紀念園屬24小時開放,故處方未能統計使用人次。但上址落成後,每年回歸及國慶均會用作舉行升旗禮,每年的北區豐盛人生健樂長跑比賽亦以此作為起點。區議會今年亦已撥款63,500元,以在紀念園舉辦今年七一的升旗禮。

【回歸設施】青衣行山徑20年1900萬修茸 街坊恩物還是粉飾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