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四.下】《傷城記》以屈穎妍為藍本 探討黃、藍絲和解的可能

撰文:鄭秋嬋
出版:更新:

今年是六四28周年,支聯會的「愛國民主大遊行」創九年新低;多間大專院校表明會缺席燭光晚會;六四舞台的票房也不如理想。港人與六四之間,是否需要重新扣問堅持紀念六四的意義?
為此,六四舞台今年推出關注本土的劇作《傷城記》。作品不再描繪六四,焦點放回香港人身上,講黃絲和藍絲的撕裂,希望從中尋求重新對話的可能。編劇何敏文說,故事講述一對相識於97年六四燭光晚會的夫妻,女主角以屈穎妍為藍本做創作。想探討是什麼原因把一個追求民主的人推向建制,「她的改變是因為我們這些追求民主的人,我們用了一個很不民主的方法令他們反感,走了去另一邊。如果我們覺得自己好些,是否有能力反省自己呢?」

六四舞台今年推出關注本土的劇作《傷城記》,編劇何敏文說作品不再描繪六四,焦點放回香港人身上,講黃絲和藍絲的撕裂,希望從中尋求重新對話的可能。(高仲明攝)

《傷城記》講述一對夫婦於97年的六四燭光晚會,運送國殤之柱去港大時相識。當時男主角是記者,女主角在讀新聞系,兩人有著同樣的信念。他們組建家庭,也成為了公眾人物,後來女主角成為專欄作家,為梁振英說話而招致攻擊,在種種輿論壓力下,她被推向了政治光譜的另一邊,成為「藍絲」。由此,夫妻意見不和,丈夫面對外界質疑,重重壓力下自尋短見。不過丈夫自殺時遭女主角撞見,兩人在生死關頭坦誠相見,嘗試解開彼此的心結。

+2

以屈穎妍​由泛民走到建制為藍本 探討民主的出路

何敏文說:「為什麼我會想寫這個故事,因為這幾年我會經常思考......因為我有睇明報,會看到屈穎妍女士寫的專輯。」她尷尬地笑了一笑說:「其實一直都有看。某程度上......她以前在蘋果(日報)做的,如今去了文匯報,你會看著她的轉變。你看著她的專欄,真的會看到她的轉變。她令我思考了很多。我會想,一個如此大、如此極端的轉變其實是很有趣的。是什麼導致這個轉變呢?」

何敏文並不認識屈穎妍,亦無意要書寫她的故事,但作為一個讀者的觀察,她會疑問:「我們爭取民主的人,做的事是否在違反那些價值。」她說:「我見到就是她(屈穎妍)似乎為粱振英站台之後,有時幫他說話,就很多人攻擊她,又寄些不知道什麼東西給她。令她慢慢地走了過去(建制陣營)。我自己會想,就是我們這邊是支持民主的,我們如何對待一些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其實有時改變來自什麼呢?可能是我們這邊也有事做得不好。」因此,她想透過這齣劇詰問,大眾口中的民主是什麼呢?支持民主的人有無能力反省?我們對持不同意見的人能否有尊重?

何敏文既是編劇,也飾演女主角。(受訪者提供)

【悼念六四】舞台劇不再直述六四 《傷城記》訴說香港人故事

回應社會的氣氛 港人是想和解的

何敏文說,傘運過後,人們被政治立場擺向了對立的兩邊,彼此失去了溝通的能力,「這幾年,你會見到一些公眾人物都有(屈穎妍)這樣的改變。我自己私底下見到一些(藍絲)朋友,我自己面對面時都會很勞氣。但是我在Facebook反而是可以很冷靜去溝通。有時我在Facebook與藍絲的朋友去交談時,他們會說你這些支持民主的人,很多時與你們傾偈,你們就一輪咀,不許人說。其實你都很不民主。」她說自己會思考支持民主的人士為何會給人留下了一個「有你講無人講」的印象,於是就想寫一個角色,「她的改變是因為追求民主的人,用了一些很不民主的方法令她反感,才走了去另一邊。」

何敏文坦言和解並不容易,需要一起尋求方法,但首先大家要學會尊重不同意見。(資料圖片/李澤彤攝)

有了一個這樣的人物,她就設定女主角的丈夫是個不同立場的人;想營建戲劇的張力,也想回應這幾年間突如其來的轉變,「他們相識時是一樣的。但中間有一個變了,那怎樣呢?兩個人怎麼相處下去呢?我會覺得這樣會有戲劇性。這種撕裂是這幾年會有的,無論是與親人,還是朋友,以前真的沒事。但因為傘運之後,真的因為你之前支持警方?我不可以再與你做朋友。很多人去到這些位置,沒有辦法再做朋友,要unfriend你。這是否一個好的方法呢?」她覺得港人如果最終的目的是公投、真普選,支持民主的人士需要爭取更多的支持,而這不是與人斷交可以完成的事。

所以透過這對夫婦的故事,她希望港人可以重覓互相尊重的可能。而這樣的嘗試,何敏文覺得也是整體社會的希冀,從曾俊華參選特首時受歡迎的程度可窺見一二,「你見曾俊華(如此受歡迎)係咪?大家都想和解、修補,而且雨傘又遠離了些,大家是否可以走出去嘗試走進少少呢?」她坦言和解並不容易,需要一起尋求方法:「我覺得最重要不是如何和解,而是互相尊重,我們民主講互相尊重很重要。」她覺得大家要有意識地尊重不同人的意見,才可能走得更遠。

 

2017年6月9-11日 晚上8時;及

2017年6月10-11日 下午3時

牛池灣文娛中心劇院

$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