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婚禮】來一場減廢的婚禮 卡板、布藝創另類佈置風格
有想像過嗎?自己婚禮上的佈置,將會成為家中的兩道門?
「有對新人想做設計教父那種幾何圖案,那時候我們剛剛轉型做低碳佈置,就說服他不如試用木造,但他的預算有限。」Emad回憶這件事時,諾怡也笑說這次的改造真的融入家中。「最後,『傾傾下』得知,他的新家正在裝修,我就建議說,不如幫他造兩道房門,用在婚禮上;新家又用得上,做了的佈置亦不用浪費。」
減廢、低碳、循環再用、升級再造,原來放在婚禮佈置上都可以「無縫連接」。
婚姻是契合 婚禮是儀式
「我們相信婚姻,多於婚禮。」隨囍的Emad與諾怡將他們的婚姻哲學呈現在工作之中。Emad創立隨囍,諾怡隨後加入,二人既是夫婦,也是拍檔,拍住上,開拓婚禮佈置的另一條路:減廢、低碳、升級再造。
「背景用過的布,我們會給新人做咕𠱸和布袋;木製的Logo(標誌)亦會用來做時鐘,掛在家裡。」婚禮上的用品,經Emad與諾怡的改造,不用即棄,更有了另一個生命,從婚禮的那天,延續到往後日子。
Emad是圍村人,與諾怡結婚時,一場「大龍鳳」似乎免不了。他們建議辦素盤菜宴,礙於傳統,無法成事,協商的結果是,婚宴照辦,在村內食盤菜,但沒有平日婚體的進場、切蛋糕等「儀式」,也沒有特別提及他們。他們沒有成為主角,就這樣簡單地去吃個飯,事後笑說整件事就如出席別人婚宴。然而,不是每對想一切從簡的新人也能做到,所以更想發掘多一個可能。「我們不是環保,只是低碳。」Emad強調自己不是「環保人士」,不想有任何標籤,只是想婚禮佈置多一個選擇。
A餐好還是B餐好? 自創C餐一啲都唔易
Emad成立公司前,在別的佈置公司做了兩年,公主、遊樂場、城堡風格成了永恒的主題。「會不會有多一個可能?」
成立隨囍之初,他們沒有參考,也沒收入,唯有複製「過去」,繼續做城堡、王子和等風格。」真正改變的契機是一場代表新生的百日宴。「其實入行後已隱然覺得不妥,覺得可以有不同的做法。那次百百宴,又有城堡又有其他佈置,用了短短幾小時就完了,這些物料裝滿兩架垃圾車。」他厭倦了Foam board(泡沫板)和Banner(橫額),也覺得是時候決心開始用減廢和低碳方式做佈置。
後來,慢慢有點眉目,也摸索到方向,首先捨棄的是Foam board和Banner,並試用卡板和布藝代替。然而當時業界未有這個選擇,新人對此亦無概念,未知可以考慮以低碳的方式佈置婚禮。漸漸建立了口碑,卻彷彿難以改變別人對「循環再用」、「低碳」的「價值」觀。「有人常常以為『重用』會便宜一點,都是執回來,不值錢。」執回來的廢物,到見得人的佈置,當中無法量化的時間和心力卻未被看重。
「我們要找物資,例如卡板,我們先要撬開、打磨、栽好,然後上色待乾,掃上水性環保防潮油,拼好,諾怡就畫。」每次都差不多完全手造,主題也會為客人度身訂造。「當客人上來時,我們會跟他們閒聊,說說他們的經歷,想深入了解他們。」二人重視每對新人的故事,捨棄了尋常慣用的物料,亦捨棄了平日A餐、B餐那一套。「每對情侶一定有相處之間的樂趣,有值得說出來的故事,有一次想做了大富翁主題。那對新人不是喜歡大富翁遊戲,只是每星期去玩推銀機,那部機的主題是大富翁,這就是他們最開心的經歷。」
二人最滿足的是得到人認同,也為不同的新人帶來了一點點改變。「我們想藉著隨囍去改變一些事情,但並不是想立刻改變所有人,而是在今天這個環境下,在婚禮佈置上給大家多一個選擇。」
「隨囍」=隨他人歡喜而歡喜
「見人之善事,隨之心喜」。隨他人歡喜而歡喜,是「隨囍」這個名字背後的意思,做婚禮佈置亦是為他人的喜事而張羅。如此貼切的名字,竟然被人笑說用中文名字「老土」,Emad 和諾怡卻不以為然。如果別具意義,又何必在意別人的說法?不如笑問一句:「Why not(何不?)」,繼續「老土」。「有時候佈置好,客人過來說,每個賓客都會讚;其實我們覺得只要他們自己開心就夠了,不用太在意別人的評價和目光。」
「享受當下吧,我現在會主動提醒新人。通常到了自己的大日子就很緊張,看著run-down(流程),擔心出錯,但沒有時間靜心看看周圍。」Emad說曾有客人最後感謝他提醒自己要享受,才不致「浪費」了自己大日子。
落雨又有咩好怕喎! 態度決定快樂
「結婚先嚟落雨,唔通連個天都......」一對新人辦喜事,準備萬全,甚至開會十次八次,只是為了完美的一天,但上天總有不測之風雲,假如大喜之日,天氣不似預期,大風大雨,新人當真能用「平常心」對待嗎?
「其中一次最深刻的是黑雨(黑色暴雨警告)下出動,那個場地是半outdoor(戶外)的,但那個新娘沒有『黑面』,反而說『下雨就下雨啦,沒甚麼不好』!」新娘隨遇而安的個性令Emad與諾怡非常深刻,活在當下,平常心對待,改變心境也是面對事情的另一個選擇。從婚禮到生活,其實有很多可能性。
與社區連繫 每一件事也是栽種
二人創辦隨囍前都各有歷練,諾怡是畫家,也做過場地銷售,Emad就做過倒泥頭、裝修,而且也是band友。這些過去都是積累,「捱苦和被罵都適應了,裝修更讓我學會木工,做裝修的第二年,我更去了夜校讀設計,用了5、6年進修。」至於音樂亦令Emad想多了解這個世界,「這與我做循環再用、低碳都有連繫,我會去了解有甚麼是需要,有甚麼又可以用其他物料代替。」過去的每段經歷,影響了今天,是一種栽種;走到今天,又彷彿如此順理成章。「其實很多事情都是順其自然。」
當聽到別人說他們以低碳作綽頭和賣點,他們也會不快。堅持用低碳方式做佈置是因為他們珍惜地球和環境,從沒有考慮綽頭這種事,「我們覺得這樣做是正確的,就繼續堅持。」
無論環境、生活、工作都是由很多細微的東西組成。二人形容這是播種,以前的歷練是種子,培養了隨囍;而每一次的案子也是播種,告訴不同的人,佈置的另一個可能性。而工作也是種子,培養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社區聯繫。「多了一些有關環保的社企找我們幫手,例如執野、Green Monday和地球之友。」另外,有一間純素cafe有玻璃樽想給他們回收。玻璃樽接收了,最後更成為了朋友,送左幅畫俾佢。他們雖說自己不是太知名,但堅持總會帶來改變。